《新唐書》
作者:歐陽修、宋祁《新唐書》簡介
在卷帙浩繁的廿四史中,有兩部官修的唐史,即五代時修的舊唐書和北宋時修的新唐書。新唐書的編撰,約開始于北宋慶歷四年(公元一○四四年),到嘉祐五年(公元一○六○年完成,前后歷時約十七年,參加編撰的有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人。新唐書包括本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共二百二十五卷。書成,由歐陽修、宋祁分別署名。
宋祁(公元九九六年一○六一年),曾任知制誥、翰林學士等職,並擔任過杭州、成德州等地的地方官。新唐書開始編寫后七年,當北宋王朝派人向宋祁催索文稿時,他說:「計今秋可了列傳,若紀、志猶須來春乃成。」[一]其實,到了公元一○五八年,他才將一百五[一]景文集卷四九與觀文右丞書十卷列傳稿子交齊。至于紀、志、表三個部份,他根本無力完成。后來志和表分別由范鎮、呂夏卿負責編寫。但本紀無人撰寫,全書更無人總其成,所以宋仁宗又命歐陽修主修新唐書。
歐陽修(公元一○○七年一○七二年),號稱宋代的韓愈,政治地位比宋祁高,社會影響也比宋祁大。公元一○四二年,在宋仁宗起用范仲淹推行「慶歷新政」時,歐陽修參加了「新政」活動,並調任為諫官,對北宋王朝面臨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關注。范仲淹罷相后,歐陽修也被貶,先后在滁州、揚州、潁州、應天府等地做了九年地方官。公元一○五四年被調回中央,任翰林學士。新唐書實際上是在歐陽修的主持下最后完成的。
歐陽修自己說:他中途參加,「接續殘零,刊撰紀、志六十卷[一]。從文字風格上看,本紀十卷和贊,志、表的序,以及選舉志、儀衛志等,無疑出自歐陽修之手。特別是他所寫的贊、序,集中反映了他的歷史觀,有些內容幾乎是直接從他的政論文章那里照搬過來的。書成后,他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要職。
與舊唐書比較,由于時代不同,新唐書在編撰體例方面也有自己的特點。首先是新唐書對志、表兩部份十分重視,這是因為宋代大體上繼承了唐代的制度,歐陽文忠全集卷九一辭轉禮部侍郎札子陽修等在志、表方面特別用力,目的是總結唐代的典章制度以供宋王朝「參用」。
新唐書增加了以往史書所沒有的備衛志、選舉志、兵志。新唐書的選舉志、兵志雖然敘述制度不夠系統,資料也不夠完備,但究竟為我們了解唐朝科舉制和兵制演變提供了一定的方便。食貨志增為五卷,不僅比舊唐書食貨志份量多,而且也比較有系統、有條理地保存了大量社會經濟史資料。地理志著重敘述唐朝地理沿革,記載軍府設置、物產分布、水利興廢等狀況,補正了不少舊唐書地理志的缺略。天文志和歷志在篇幅上超過舊唐書三倍以上,記載了唐代流行的七種歷法,特別可貴的是保存了在歷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大衍歷的歷議(即歷法理論)。藝文志與舊唐書經籍志相較,書目增加很多,特別是開元以后的著作補充不少,如李白、柳宗元的著作,新唐書所收錄的就有一些是舊唐書中找不到的。新唐書還增加了宰相表、方鎮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雖有錯漏,但也可以起備查作用。
新唐書作者批評舊唐書「使明君賢臣、雋功偉烈與夫昏虐賊亂、禍根罪首,皆不得暴其善惡」[一],所以在新唐書中秉孔子修春秋之意,進行所謂「忠奸順逆」的褒貶,并在舊唐書的類傳的基礎上,增添了卓行、奸臣、叛臣、逆臣等類傳,又將原有次序作了重新排列,如在舊唐書中,忠義傳排列第五,新唐書改為第一,以表示糾正舊唐書「紀次無法」。舊唐書的合傳,大體上把同一時期地位接近或同一家族的人合在一起,新唐書作者認為「忠奸善惡」不分,也加以改動。
新唐書還在列傳中保存了一些舊唐書所未載的史料。自安史之亂以后,史料散失不少,穆宗以下又無官修實錄,所以宋祁為唐后期人物立傳,採用了不少小說、筆記、傳狀、碑志、家譜、野史等資料。同時,還增加了不少唐代晚期人物的列傳。關于少數民族的種族、部落的記載,新唐書比舊唐書多而且詳。
本次點校,以百衲本(影印北宋嘉祐十四行本,殘缺部份,以北宋十六行本、南宋十行本補)為工作本,參校了北宋閩刻十六行本(影印膠卷殘本)、南宋閩刻十行影印本(缺四十多卷)、汲古閣本、殿本和浙江書局本。
宋祁(公元九九六年一○六一年),曾任知制誥、翰林學士等職,並擔任過杭州、成德州等地的地方官。新唐書開始編寫后七年,當北宋王朝派人向宋祁催索文稿時,他說:「計今秋可了列傳,若紀、志猶須來春乃成。」[一]其實,到了公元一○五八年,他才將一百五[一]景文集卷四九與觀文右丞書十卷列傳稿子交齊。至于紀、志、表三個部份,他根本無力完成。后來志和表分別由范鎮、呂夏卿負責編寫。但本紀無人撰寫,全書更無人總其成,所以宋仁宗又命歐陽修主修新唐書。
歐陽修(公元一○○七年一○七二年),號稱宋代的韓愈,政治地位比宋祁高,社會影響也比宋祁大。公元一○四二年,在宋仁宗起用范仲淹推行「慶歷新政」時,歐陽修參加了「新政」活動,並調任為諫官,對北宋王朝面臨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關注。范仲淹罷相后,歐陽修也被貶,先后在滁州、揚州、潁州、應天府等地做了九年地方官。公元一○五四年被調回中央,任翰林學士。新唐書實際上是在歐陽修的主持下最后完成的。
歐陽修自己說:他中途參加,「接續殘零,刊撰紀、志六十卷[一]。從文字風格上看,本紀十卷和贊,志、表的序,以及選舉志、儀衛志等,無疑出自歐陽修之手。特別是他所寫的贊、序,集中反映了他的歷史觀,有些內容幾乎是直接從他的政論文章那里照搬過來的。書成后,他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要職。
與舊唐書比較,由于時代不同,新唐書在編撰體例方面也有自己的特點。首先是新唐書對志、表兩部份十分重視,這是因為宋代大體上繼承了唐代的制度,歐陽文忠全集卷九一辭轉禮部侍郎札子陽修等在志、表方面特別用力,目的是總結唐代的典章制度以供宋王朝「參用」。
新唐書增加了以往史書所沒有的備衛志、選舉志、兵志。新唐書的選舉志、兵志雖然敘述制度不夠系統,資料也不夠完備,但究竟為我們了解唐朝科舉制和兵制演變提供了一定的方便。食貨志增為五卷,不僅比舊唐書食貨志份量多,而且也比較有系統、有條理地保存了大量社會經濟史資料。地理志著重敘述唐朝地理沿革,記載軍府設置、物產分布、水利興廢等狀況,補正了不少舊唐書地理志的缺略。天文志和歷志在篇幅上超過舊唐書三倍以上,記載了唐代流行的七種歷法,特別可貴的是保存了在歷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大衍歷的歷議(即歷法理論)。藝文志與舊唐書經籍志相較,書目增加很多,特別是開元以后的著作補充不少,如李白、柳宗元的著作,新唐書所收錄的就有一些是舊唐書中找不到的。新唐書還增加了宰相表、方鎮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雖有錯漏,但也可以起備查作用。
新唐書作者批評舊唐書「使明君賢臣、雋功偉烈與夫昏虐賊亂、禍根罪首,皆不得暴其善惡」[一],所以在新唐書中秉孔子修春秋之意,進行所謂「忠奸順逆」的褒貶,并在舊唐書的類傳的基礎上,增添了卓行、奸臣、叛臣、逆臣等類傳,又將原有次序作了重新排列,如在舊唐書中,忠義傳排列第五,新唐書改為第一,以表示糾正舊唐書「紀次無法」。舊唐書的合傳,大體上把同一時期地位接近或同一家族的人合在一起,新唐書作者認為「忠奸善惡」不分,也加以改動。
新唐書還在列傳中保存了一些舊唐書所未載的史料。自安史之亂以后,史料散失不少,穆宗以下又無官修實錄,所以宋祁為唐后期人物立傳,採用了不少小說、筆記、傳狀、碑志、家譜、野史等資料。同時,還增加了不少唐代晚期人物的列傳。關于少數民族的種族、部落的記載,新唐書比舊唐書多而且詳。
本次點校,以百衲本(影印北宋嘉祐十四行本,殘缺部份,以北宋十六行本、南宋十行本補)為工作本,參校了北宋閩刻十六行本(影印膠卷殘本)、南宋閩刻十行影印本(缺四十多卷)、汲古閣本、殿本和浙江書局本。
《新唐書》章節列表
- 本紀第一 高祖
- 本紀第二 太宗
- 本紀第三 高宗
- 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
- 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
- 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
- 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
- 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 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
- 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
- 志第一 禮樂一
- 志第二 禮樂二
- 志第三 禮樂三
- 志第四 禮樂四
- 志第五 禮樂五
- 志第六 禮樂六
- 志第七 禮樂七
- 志第八 禮樂八
- 志第九 禮樂九
- 志第十 禮樂十
- 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
- 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
- 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
- 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
- 志第十四 車服
- 志第十五 歷一
- 志第十六 歷二
- 志第十七上 歷三上
- 志第十七下 歷三下
- 志第十八上 歷四上
- 志第十八下 歷四下
- 志第十九 歷五
- 志第二十上 歷六上
- 志第二十下 歷六下
- 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
- 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
- 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
- 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
- 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
- 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
- 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
-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
- 志第三十 地理四
- 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
- 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
- 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
- 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
- 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
- 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
-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
- 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
- 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
- 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
- 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
- 志第四十 兵
- 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
- 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
- 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
- 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
- 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
- 志第四十六 刑法
- 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
- 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
- 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
- 志第五十 藝文四
- 表第一 宰相上
- 表第二 宰相中
- 表第三 宰相下
- 表第四 方鎮一
- 表第五 方鎮二
- 表第六 方鎮三
- 表第七 方鎮四
- 表第八 方鎮五
- 表第九 方鎮六
- 表第十上 宗室世系上
- 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
- 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
- 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
- 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
- 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
- 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
- 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
- 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
- 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
- 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
- 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
- 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
- 列傳第一 后妃上
- 列傳第二 后妃下
- 列傳第三 宗室
- 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
- 列傳第五 太宗子
- 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
- 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
- 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
- 列傳第九 李密
- 列傳第十 王竇
- 列傳第十一 薛李二劉高徐
- 列傳第十二 蕭輔沈李梁
- 列傳第十三 劉斐
- 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
- 列傳第十五 二劉殷許程柴任丘
- 列傳第十六 溫皇甫二李姜崔
- 列傳第十七 杜闞王李苑羅王
- 列傳第十八 二李勣
- 列傳第十九 侯張薛
- 列傳第二十 高竇
- 列傳第二十一 房杜
- 列傳第二十二 魏征
- 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
- 列傳第二十四 二李戴劉崔
- 列傳第二十五 陳楊封裴宇文鄭權閻蔣姜張
- 列傳第二十六 蕭瑀
- 列傳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
- 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良嗣 弁) 韋云起 孫伏伽 張玄素
- 列傳第二十九 于高張
- 列傳第三十 長孫褚韓來李上官
- 列傳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趙崔楊盧二劉李劉孫邢
- 列傳第三十二 傅呂陳
- 列傳第三十三 劉裴婁
- 列傳第三十四 崔楊竇宗祝王
- 列傳第三十五 諸夷蕃將
- 列傳第三十六 郭二張三王蘇薛程唐
- 列傳第三十七 王韓蘇薛王柳馮蔣
- 列傳第三十八 唐張徐
- 列傳第三十九 崔徐蘇豆盧
- 列傳第四十 狄郝硃
- 列傳第四十一 二瑋 陸二李杜
- 列傳第四十二 裴劉魏李吉
- 列傳第四十三 張韋韓宋辛二李裴
- 列傳第四十四 武李賈白
- 列傳第四十五 五王
- 列傳第四十六 劉鐘崔二王
- 列傳第四十七 魏韋郭
- 列傳第四十八 李蕭盧韋趙和
- 列傳第四十九 姚宋
- 列傳第五十 蘇張
- 列傳第五十一 魏盧李杜張韓
- 列傳第五十二 張源裴
- 列傳第五十三 蘇尹畢李鄭王許潘倪席齊
- 列傳第五十四 裴崔盧李王嚴
- 列傳第五十五 裴陽宋楊崔李解
- 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
- 列傳第五十七 劉吳韋蔣柳沈
- 列傳第五十八 二郭兩王張牛
- 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韋楊王
- 列傳第六十 哥舒高封
- 列傳第六十一 李光弼
- 列傳第六十二 郭子儀
- 列傳第六十三 二李馬路
- 列傳第六十四 房張李
- 列傳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呂
- 列傳第六十六 崔鄧魏衛李韓盧高
- 列傳第六十七 李楊崔柳韋路
- 列傳第六十八 高元李韋薛崔戴王徐郗辛
- 列傳第六十九 來田侯崔嚴
- 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
- 列傳第七十一 二李
- 列傳第七十二 三王魯辛馮三李曲二盧
- 列傳第七十三 令狐張康李劉田王牛史
- 列傳第七十四 劉第五班王李
- 列傳第七十五 李常趙崔齊盧
- 列傳第七十六 關董袁趙竇
- 列傳第七十七 張姜武李宋
- 列傳第七十八 段顏
- 列傳第七十九 李晟
- 列傳第八十 馬渾
- 列傳第八十一 楊戴陽二李韓杜邢
- 列傳第八十二 陸贄
- 列傳第八十三 韋張嚴韓
- 列傳第八十四 鮑李蕭薛樊王吳鄭陸盧柳崔
- 列傳第八十五 徐呂孟劉楊潘崔韋
- 列傳第八十六 張趙李鄭徐王馮庾
- 列傳第八十七 姚獨孤顧韋段呂許薛李
- 列傳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楊馬
- 列傳第八十九 歸奚三崔盧二薛衛胡丁二王殷
- 列傳第九十 三鄭高權崔
- 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
- 列傳第九十二 白裴崔韋二李皇甫王
- 列傳第九十三 韋王陸劉柳程
- 列傳第九十四 杜裴李韋
- 列傳第九十五 二高伊硃二劉范二王孟趙李任張
- 列傳第九十六 李烏王楊曹高劉石
- 列傳第九十七 于王二杜范
- 列傳第九十八 裴度
- 列傳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楊
- 列傳第一百 竇劉二張楊熊柏
- 列傳第一百一 韓愈
- 列傳一百二 錢崔二韋二高馮三李盧封鄭敬
- 列傳第一百三 劉蕡
- 列傳第一百四 李鄭二王賈舒
- 列傳第一百五 李德裕
- 列傳第一百六 陳三李曹劉
- 列傳第一百七 二李崔蕭二鄭二盧韋周二裴劉趙王
- 列傳第一百八 畢崔劉陸鄭硃韓
- 列傳第一百九 馬楊路盧
- 列傳第一百一十 鄭二王韋張
-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鄧陳齊趙二楊顧
-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諸葛李孟
-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楊時硃孫
- 列傳一百一十四 高趙田硃
-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三劉成杜鐘張王
-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
-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
-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
-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
- 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
-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
-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
-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
-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
-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
-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
-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
-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
-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
- 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
-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
-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
-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
-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
-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籓鎮魏博
-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籓鎮鎮冀
-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籓鎮盧龍
-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籓鎮淄青橫海
-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籓鎮宣武彰義澤潞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
-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
-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
-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
-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
-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
-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 南蠻下
-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奸臣上
-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下 奸臣下
-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叛臣下
-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逆臣上
- 列傳第一百五十中 逆臣中
-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逆臣下
- 附錄 進新唐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