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閱讀答案及賞析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徠③。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注釋:此詩寫于745年,李白被“賜金放還”之后。李白和杜甫在魯郡再次相逢。分別之時,李白寫下此詩。杜二甫即杜甫。②泗水:水名。③徂徠:山名。
1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詩描寫了李白在秋日于魯郡東石門送別杜甫的情形,表達了離別時的不舍之情。
B.頷聯中的“何時”“重”兩詞表達了李白渴望來日能夠再與好友相逢暢飲的心情。
C.尾聯以“且盡手中杯”來結束全詩,干脆有力,充滿豪放不羈和樂觀開朗的情調。
D.全詩用語絢麗飄逸,融敘事、繪景、抒情為一體,詩情畫意與深情厚誼躍然紙上。
16.“蓬”作為意象,常用作游子的代稱。古詩中還有其他形容游子的意象,下列詩中加點詞不是用來指代游子的是(3分)
A.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旅夜書懷》)
B.徘徊六合無相知,飄若浮云且西去。(李白《贈裴十四》)
C.與君相遇知何處,兩葉浮萍大海中。(白居易《答微之》)
D.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王維《伊州歌》)
17.本詩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表達豁達情感的送別詩,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該手法運用卻有差別,試結合具體詩句比較其不同之處。(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18.在橫線上填寫作品原句。(6分)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中寫到的“水”是詩人筆下常見的描摹對象。古詩文中既有客觀描繪的“水”,如王勃《滕王閣序》中以“① ,② ”呈現水天一色的美景;又有寄托著作者豐富情感的“水”,如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借“③ ,④ ”感慨世事易逝,人生苦短;辛棄疾在《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用“⑤ ,⑥ ”表達詩人要克服一切阻力,光復山河的堅定意志和信心。
19.閱讀上面的詩歌,完成填空。
兩位詩人臨別把酒,一個“ ”字,表現李白熱切盼望分別后還能再見;詩歌豪邁灑脫,充滿 之情。
20.借助下面的資料,說說詩中“飛蓬”的形象比喻什么。
飛蓬,又名孤蓬,枯后根斷,常隨風飛旋,是古詩中常見的形象,如李白《送友人》“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中的“孤蓬”。
參考答案
15.(3)D
16.(3分)D
17.(5分)
答案示例:
兩首詩同是借景抒樂觀豁達的送別之情,但借以抒情的景物特點有所不同。李詩“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一句描繪了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凈的徂徠山色,詩中的山水形象雋美秀麗,明媚動人。明凈秀麗的景色與真摯淳厚的友情交相輝映,詩人借此明媚之景表達了詩人與朋友即將分別時豁達的情感。王詩“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一句描寫了遼闊三秦護衛下的長安和千里之外風煙迷蒙的蜀地,送別地和目的地的地勢風貌恢宏壯觀。此景雄渾闊大,為朋友之間的分別奠定了豪邁的情感基調。
18.(6分)
①落霞與孤鶩齊飛②秋水共長天一色③世間行樂亦如此
④古來萬事東流水 ⑤青山遮不住 ⑥畢竟東流去
19.重 依依惜別
20.飄泊無定的孤客。
二
1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作者在首聯說趁離分別還有時日,要轉進時間賞遍周邊的美景。
B. 頷聯“重有金樽開”一句表達了李白對于再度豪飲的強烈期待。
C. 頸聯中一個“明”字使作者筆下的景物染上了一絲明麗的色彩。
D. 作者最后以飛蓬自比,表達了“好男兒志在四方”的豪邁情感。
16.故事中和“秋”字搭配的意象多數情況下都表達悲涼之意。下列詩句中加點的意象所表達的情感與其他三個意象不同的一項是( )(3分)
A.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
B.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納蘭性德《木蘭辭•擬古決絕詞柬友》)
C. 湖光秋色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D.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17.“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東晉道士,入羅浮山煉丹)。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這是杜甫在當時為李白寫下的一首《贈李白》。結合詩句的內容,比較這兩首詩在情感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6分)
參考答案
15.D(3分)【解析】“以飛蓬自比”不對,應是以飛蓬比喻自己和友人;“表達了好男兒志在四方的豪邁情感”不對,此處借飛蓬表達對分別后各自漂泊無依的想象和傷感。
16.C(3分)【解析】此處“秋月”與“湖光”相映,寧靜美好,無凄涼之感。
17.“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東晉道士,入羅浮山煉丹)。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這是杜甫在當時為李白寫下的一首詩《贈李白》。結合詩句內容,比較這兩首詩在情感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6分)
答案:相同點:兩人都表達了對對方深厚的情誼和悲傷的情緒。(2分)不同點:李白的詩句中除了悲傷,還有豪情(答昂揚的情緒或對再度相逢的期待也可得2分)。(2分)杜甫的詩句中還有對李白命運的同情和不平。(2分)
賞析
此詩寫于唐玄宗天寶四載(745年)秋天。李白于天寶三載(744年)被“賜金還山”,離開了長安,到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游歷,其時杜甫也因料理祖母喪事奔走于鄭州、梁園(今開封)之間。兩位大詩人終于在梁宋間相會、同游。不久就暫時分手。次年春,兩人又在魯郡(今山東兗州)重逢,同游齊魯。深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再游江東,兩人在魯郡東石門分手。臨行時李白寫了這首送別詩。
“醉別復幾日”,沒有幾天便要離別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別吧!兩位大詩人在即將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離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魯郡一帶的名勝古跡,亭臺樓閣幾乎都登臨游覽遍了,“登臨遍池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李白多么盼望這次分別后還能再次重會,同游痛飲:“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石門,山名,在山東曲阜東北,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山巒,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經常在這幽雅隱逸的勝地游覽。這兩句詩也就是杜甫所說的“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的意思。“重有金樽開”這一“重”字,熱烈地表達了李白希望重逢歡敘的迫切心情;又說明他們生活中有共同的樂趣,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讀來令人感到親切。
李杜同嗜酒,同愛游山玩水。他們是在秋高氣爽、風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別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這里形容詞“明”用如動詞,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運動感。不說徂徠山色本身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和王安石的詩句“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陰先生壁》)所采用的擬人化手法相似,這就把山色寫活,顯得生氣勃勃而富有氣勢。“明”字是這句詩的“詩眼”,寫得傳神而生動。在這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背景中,兩個知心朋友在難舍難分,依依惜別:“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好友離別,仿佛轉蓬隨風飛舞,各自飄零遠逝,令人難過。語言不易表達情懷,言有盡而意無窮,那么,就傾盡手中杯,以酒抒懷,來一個醉別吧!感情是多么豪邁而爽朗。結句干脆有力,李白對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傾吐無遺。
這首送別詩以“醉別”開始,干杯結束,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充滿豪放不羈和樂觀開朗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無纏綿哀傷的情調。詩中的山水形象,雋美秀麗,明媚動人,自然美與人情美——真摯的友情,互相襯托;純潔無邪、胸懷坦蕩的友誼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凈的徂徠山色交相輝映,景中寓情,情隨景現,給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這首詩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充滿詩情畫意,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徠③。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注釋:此詩寫于745年,李白被“賜金放還”之后。李白和杜甫在魯郡再次相逢。分別之時,李白寫下此詩。杜二甫即杜甫。②泗水:水名。③徂徠:山名。
1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詩描寫了李白在秋日于魯郡東石門送別杜甫的情形,表達了離別時的不舍之情。
B.頷聯中的“何時”“重”兩詞表達了李白渴望來日能夠再與好友相逢暢飲的心情。
C.尾聯以“且盡手中杯”來結束全詩,干脆有力,充滿豪放不羈和樂觀開朗的情調。
D.全詩用語絢麗飄逸,融敘事、繪景、抒情為一體,詩情畫意與深情厚誼躍然紙上。
16.“蓬”作為意象,常用作游子的代稱。古詩中還有其他形容游子的意象,下列詩中加點詞不是用來指代游子的是(3分)
A.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杜甫《旅夜書懷》)
B.徘徊六合無相知,飄若浮云且西去。(李白《贈裴十四》)
C.與君相遇知何處,兩葉浮萍大海中。(白居易《答微之》)
D.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王維《伊州歌》)
17.本詩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表達豁達情感的送別詩,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該手法運用卻有差別,試結合具體詩句比較其不同之處。(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18.在橫線上填寫作品原句。(6分)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中寫到的“水”是詩人筆下常見的描摹對象。古詩文中既有客觀描繪的“水”,如王勃《滕王閣序》中以“① ,② ”呈現水天一色的美景;又有寄托著作者豐富情感的“水”,如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借“③ ,④ ”感慨世事易逝,人生苦短;辛棄疾在《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用“⑤ ,⑥ ”表達詩人要克服一切阻力,光復山河的堅定意志和信心。
19.閱讀上面的詩歌,完成填空。
兩位詩人臨別把酒,一個“ ”字,表現李白熱切盼望分別后還能再見;詩歌豪邁灑脫,充滿 之情。
20.借助下面的資料,說說詩中“飛蓬”的形象比喻什么。
飛蓬,又名孤蓬,枯后根斷,常隨風飛旋,是古詩中常見的形象,如李白《送友人》“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中的“孤蓬”。
參考答案
15.(3)D
16.(3分)D
17.(5分)
答案示例:
兩首詩同是借景抒樂觀豁達的送別之情,但借以抒情的景物特點有所不同。李詩“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一句描繪了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凈的徂徠山色,詩中的山水形象雋美秀麗,明媚動人。明凈秀麗的景色與真摯淳厚的友情交相輝映,詩人借此明媚之景表達了詩人與朋友即將分別時豁達的情感。王詩“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一句描寫了遼闊三秦護衛下的長安和千里之外風煙迷蒙的蜀地,送別地和目的地的地勢風貌恢宏壯觀。此景雄渾闊大,為朋友之間的分別奠定了豪邁的情感基調。
18.(6分)
①落霞與孤鶩齊飛②秋水共長天一色③世間行樂亦如此
④古來萬事東流水 ⑤青山遮不住 ⑥畢竟東流去
19.重 依依惜別
20.飄泊無定的孤客。
二
1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作者在首聯說趁離分別還有時日,要轉進時間賞遍周邊的美景。
B. 頷聯“重有金樽開”一句表達了李白對于再度豪飲的強烈期待。
C. 頸聯中一個“明”字使作者筆下的景物染上了一絲明麗的色彩。
D. 作者最后以飛蓬自比,表達了“好男兒志在四方”的豪邁情感。
16.故事中和“秋”字搭配的意象多數情況下都表達悲涼之意。下列詩句中加點的意象所表達的情感與其他三個意象不同的一項是( )(3分)
A.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白居易《長恨歌》)
B.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納蘭性德《木蘭辭•擬古決絕詞柬友》)
C. 湖光秋色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D.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17.“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東晉道士,入羅浮山煉丹)。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這是杜甫在當時為李白寫下的一首《贈李白》。結合詩句的內容,比較這兩首詩在情感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6分)
參考答案
15.D(3分)【解析】“以飛蓬自比”不對,應是以飛蓬比喻自己和友人;“表達了好男兒志在四方的豪邁情感”不對,此處借飛蓬表達對分別后各自漂泊無依的想象和傷感。
16.C(3分)【解析】此處“秋月”與“湖光”相映,寧靜美好,無凄涼之感。
17.“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東晉道士,入羅浮山煉丹)。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這是杜甫在當時為李白寫下的一首詩《贈李白》。結合詩句內容,比較這兩首詩在情感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6分)
答案:相同點:兩人都表達了對對方深厚的情誼和悲傷的情緒。(2分)不同點:李白的詩句中除了悲傷,還有豪情(答昂揚的情緒或對再度相逢的期待也可得2分)。(2分)杜甫的詩句中還有對李白命運的同情和不平。(2分)
賞析
此詩寫于唐玄宗天寶四載(745年)秋天。李白于天寶三載(744年)被“賜金還山”,離開了長安,到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游歷,其時杜甫也因料理祖母喪事奔走于鄭州、梁園(今開封)之間。兩位大詩人終于在梁宋間相會、同游。不久就暫時分手。次年春,兩人又在魯郡(今山東兗州)重逢,同游齊魯。深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再游江東,兩人在魯郡東石門分手。臨行時李白寫了這首送別詩。
“醉別復幾日”,沒有幾天便要離別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別吧!兩位大詩人在即將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離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魯郡一帶的名勝古跡,亭臺樓閣幾乎都登臨游覽遍了,“登臨遍池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李白多么盼望這次分別后還能再次重會,同游痛飲:“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石門,山名,在山東曲阜東北,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山巒,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經常在這幽雅隱逸的勝地游覽。這兩句詩也就是杜甫所說的“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的意思。“重有金樽開”這一“重”字,熱烈地表達了李白希望重逢歡敘的迫切心情;又說明他們生活中有共同的樂趣,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讀來令人感到親切。
李杜同嗜酒,同愛游山玩水。他們是在秋高氣爽、風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別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這里形容詞“明”用如動詞,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運動感。不說徂徠山色本身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和王安石的詩句“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陰先生壁》)所采用的擬人化手法相似,這就把山色寫活,顯得生氣勃勃而富有氣勢。“明”字是這句詩的“詩眼”,寫得傳神而生動。在這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背景中,兩個知心朋友在難舍難分,依依惜別:“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好友離別,仿佛轉蓬隨風飛舞,各自飄零遠逝,令人難過。語言不易表達情懷,言有盡而意無窮,那么,就傾盡手中杯,以酒抒懷,來一個醉別吧!感情是多么豪邁而爽朗。結句干脆有力,李白對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傾吐無遺。
這首送別詩以“醉別”開始,干杯結束,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充滿豪放不羈和樂觀開朗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無纏綿哀傷的情調。詩中的山水形象,雋美秀麗,明媚動人,自然美與人情美——真摯的友情,互相襯托;純潔無邪、胸懷坦蕩的友誼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凈的徂徠山色交相輝映,景中寓情,情隨景現,給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這首詩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充滿詩情畫意,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上一篇:楊炯《從軍行》閱讀答案及全詩翻譯賞析
下一篇:李白《春日醉起言志》閱讀答案及賞析
*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李白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徠③。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注釋:此詩寫于745年,李白被“賜金放還”之后。李白和杜甫在魯郡再次相逢。分別之時,李白寫下此詩。杜二甫即杜甫。②泗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