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知章《回鄉偶書》蘇軾《縱筆三首(其一)》閱讀答案對比賞析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縱筆三首①(其一)
蘇軾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
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
[注]①蘇軾被貶至儋州(今屬海南省)時作。
(1)《回鄉偶書》前兩句主要運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試結合詩的內容,簡要分析其作用。
(2)這兩首詩的后兩句都有一個“笑”字,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對比,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為后面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并交代了緣由。(意對即可)
(2)①第一首的“笑”哀婉備至,抒發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以及回到久別的故鄉后悲喜交加的感情。
②第二首的“笑”使真相大白,詩人臉色紅潤原來是喝酒的緣故;借“笑”表達了病老之哀和一生飄蕩、官場失意的愁苦心情。(意對即可)

對比賞析
《回鄉偶書》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組詩作品。這詩雖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滿生活情趣。第一首詩在抒發作者久客他鄉的傷感的同時,也寫出了久別回鄉的親切感;
久客異鄉、緬懷故里的感懷詩。寫于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于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并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于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回路轉,別有境界。后兩句的妙處在于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讀者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蘇軾
《縱筆三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組詩作品。這三首詩反映了蘇軾晚年落荒艱苦的生活與樂觀豁達的心境,從中亦可看出作者和儋州人民的密切關系。詩以達觀的態度自嘲衰老,筆調恬適閑遠,情韻俱佳,充分體現了作者超曠閑逸的心境與詩境。
作者在詩中自嘲衰老。首句,寫處境寂寞,因衰病而成老翁。次句,以風吹“蕭散”的白須申述衰老。“霜”字既顯須白之色,又帶凄寒之氣。這二句使人感到蕭颯可傷。后二句忽借酒后臉上暫現紅色一事,表現輕快的情緒,詩境轉為絢爛。白居易《醉中對紅葉》詩:“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陸游《久雨小飲》詩:“樽前枯面暫生紅。”也是寫“醉面”之“紅”,但直接指出不是“真紅”。蘇軾此詩,先寫旁觀的肯定,再寫自己的否定,用筆較為曲折,也顯得灑脫。“小兒誤喜”,可能是兒子安慰父親的話,更可能是詩人故作設想之辭。因為這時候,隨侍詩人身邊的兒子蘇過,年已二十八歲,不會幼稚到把“酒紅”當作“真紅”,但詩人為了表達歡悅的心情,有意借兒子的話引來“喜”字;兒子之喜又引來他的“一笑”。但在“朱顏”與“喜”之前,先著一“誤”字;經過“一笑”之后,又點破“朱顏”原是“酒紅”。對兒子之喜的否定又回到對衰老的肯定。這里,詩人的情緒改變了,詩境改變了,但前面所寫的可傷之事并沒有改變。詩篇的成功之處,就是通過情緒的變化,色彩的變化,內容的反復的否定和肯定,表現了詩人能用達觀的態度、風趣的筆墨去對待和描寫引人感傷之事,顯得曲折坦蕩,情趣風生,有過人的胸襟和筆力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縱筆三首①(其一)
蘇軾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
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
[注]①蘇軾被貶至儋州(今屬海南省)時作。
(1)《回鄉偶書》前兩句主要運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試結合詩的內容,簡要分析其作用。
(2)這兩首詩的后兩句都有一個“笑”字,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1)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對比,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為后面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并交代了緣由。(意對即可)
(2)①第一首的“笑”哀婉備至,抒發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以及回到久別的故鄉后悲喜交加的感情。
②第二首的“笑”使真相大白,詩人臉色紅潤原來是喝酒的緣故;借“笑”表達了病老之哀和一生飄蕩、官場失意的愁苦心情。(意對即可)

對比賞析
《回鄉偶書》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組詩作品。這詩雖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滿生活情趣。第一首詩在抒發作者久客他鄉的傷感的同時,也寫出了久別回鄉的親切感;
久客異鄉、緬懷故里的感懷詩。寫于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于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并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于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回路轉,別有境界。后兩句的妙處在于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讀者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蘇軾
《縱筆三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組詩作品。這三首詩反映了蘇軾晚年落荒艱苦的生活與樂觀豁達的心境,從中亦可看出作者和儋州人民的密切關系。詩以達觀的態度自嘲衰老,筆調恬適閑遠,情韻俱佳,充分體現了作者超曠閑逸的心境與詩境。
作者在詩中自嘲衰老。首句,寫處境寂寞,因衰病而成老翁。次句,以風吹“蕭散”的白須申述衰老。“霜”字既顯須白之色,又帶凄寒之氣。這二句使人感到蕭颯可傷。后二句忽借酒后臉上暫現紅色一事,表現輕快的情緒,詩境轉為絢爛。白居易《醉中對紅葉》詩:“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陸游《久雨小飲》詩:“樽前枯面暫生紅。”也是寫“醉面”之“紅”,但直接指出不是“真紅”。蘇軾此詩,先寫旁觀的肯定,再寫自己的否定,用筆較為曲折,也顯得灑脫。“小兒誤喜”,可能是兒子安慰父親的話,更可能是詩人故作設想之辭。因為這時候,隨侍詩人身邊的兒子蘇過,年已二十八歲,不會幼稚到把“酒紅”當作“真紅”,但詩人為了表達歡悅的心情,有意借兒子的話引來“喜”字;兒子之喜又引來他的“一笑”。但在“朱顏”與“喜”之前,先著一“誤”字;經過“一笑”之后,又點破“朱顏”原是“酒紅”。對兒子之喜的否定又回到對衰老的肯定。這里,詩人的情緒改變了,詩境改變了,但前面所寫的可傷之事并沒有改變。詩篇的成功之處,就是通過情緒的變化,色彩的變化,內容的反復的否定和肯定,表現了詩人能用達觀的態度、風趣的筆墨去對待和描寫引人感傷之事,顯得曲折坦蕩,情趣風生,有過人的胸襟和筆力
上一篇:韋莊《西塞山下作》閱讀答案及賞析
下一篇:杜甫《蜀相》與楊慎《武侯廟》對比翻譯賞析
* 回鄉偶書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縱筆三首①(其一)蘇軾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 [注]①蘇軾被貶至儋州(今屬海南省)時作。(1)《回鄉偶書》前兩句主要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