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歌鑒賞之表現手法歸納
詩歌鑒賞中的表現手法、藝術手法、表現技巧、藝術技巧這些概念大同小異,可以歸結為都是手法的運用。而表現手法又可以細分為:描寫手法、描寫角度、修辭手法和抒情手法四類。只要我們掌握了每一個分類中的具體手法,構建起表現手法的知識體系,考點自然就明了,考試中的表現手法題型就迎刃而解。
一.描寫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國畫的技法名稱,用墨線勾描物象,不著顏色的畫法。用在文學創作中,指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的寫作方法。
例:(散文)“房間內的光線不夠,所以在房間正中頂上,開了一個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這個樓叫做‘八角樓’。”作者用樸素的語言,不作任何形容,簡明地寫房間內簡陋的陳設,重點介紹了“八角樓”名稱的由來。
(詩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描繪了一副父子辛勤勞作、官家修筑糧倉的畫面,表現了封建統治者剝削、壓榨農民的深刻主題。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把經過選擇的九種事物,巧妙地排列開來,勾勒出荒遠古道上秋風颯颯的凄涼景象,寫出了“斷腸人”眼中的凄涼景象。
2.渲染:
本是中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畫面,有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文藝創作表現手法是對所寫對象作突出的描寫、形容、烘托,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
例:(詩歌)“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這里“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了一種氣氛,襯托夜的靜、心情的焦急。寫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詩歌)“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
3、烘托:
對所描寫的主要對象不作正面的刻畫,而是通過寫周圍的人物、環境,使主要對象更加鮮明突出。屬于側面描寫。
例:(詩歌)“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寫劉備頻繁問計,是為了從側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虛實結合:
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現實為實,想象為虛。
例:(詩歌)“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本詩寫了兩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實寫,第二次是虛寫:想象未來一天與妻子團圓,“共剪西窗燭”時再回憶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虛寫分為兩類:聯想和想象。確實存在是事物是聯想,由此及彼。如“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是閃著無數的明星”。
思維再創造是想象,虛構的虛幻的神仙世界和夢境都是想象。如《夢游天姥吟留別》《虞美人》。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的《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于紙上。
5.襯托:
分為正襯和反襯。
正襯:用類似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愛蓮說》中用菊花襯托蓮。
反襯: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例:(詩歌)“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林深樹密,陽光很少,直到夕陽西下的時候,才有幾道余光斜射進來,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閃電能顯現夜的黑暗一樣,這一點點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樹林的昏暗、幽深。
6.對比:
對比既是描寫手法,也是修辭手法。
例:(詩歌)“臺城六代竟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前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全詩以臺城這一元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叢生的凄涼景象形成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做了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托了吊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通過陶者和富家的對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貧富差距和不同命運,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7.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是指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多角度開拓意境,構成一種情趣。
(1).以動襯靜
如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詩人就通過花落、月出、鳥驚等景物的“動”突出了春山、春澗的“靜”,從而創造出了靜謐、高遠的意境。
(2).以聲襯靜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長久寂靜后的偶爾聲響,或一陣聲響后的寂靜,都會使寂靜更明顯。
例:(詩歌)“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運用以動襯靜的手法,突出夜闌人靜,只有露珠滴落在枯葉上的聲響的靜寂。
(3)有動有靜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采用了前兩句的靜景和后兩句動景結合的方法,將山水的明麗動人,月色的清爽皎潔,漁民的欣快歡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明澈秀麗的畫卷中。
8.細節描寫:
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描寫之中。
例:(詩歌)“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中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表達了漂泊異鄉的游子對家鄉親人的無盡思念。
9.點面相結:
“點”,指的是最能顯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狀態特征的詳細描寫;所謂“面”,指的是對人事景物的敘述或概括性描寫。“點”,可以突出重點,體現深度;“面”,可以顧及全局,體現廣度。
例:(詩歌)“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此詩中千山、萬徑是面,孤舟、蓑笠翁是點。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鴻明滅。”靜態的“千里水天”的畫面上,又加上了孤鴻這個動點。點面結合,表現了詩人超脫世俗、不受約束的閑適生活。
10.移步換景:
描寫景物時,人走景移,隨著觀察點的變換,不斷展現新畫面。
例:(詩歌)“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二.描寫角度
角度可以分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兩種。
感官角度主要指觸覺(吹面不寒楊柳風),視覺、聽覺(千里鶯啼綠映紅),嗅覺(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味覺(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方位角度只要是指遠(遠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帶沙),高(高處不勝寒)低(低綺戶,照無眠)
三.修辭手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例1:“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本詩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例2:“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時月亮的形狀并體現出了它的清秀。“鏡”,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
2.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
作用: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古詩詩賞,主要是擬人。
例1:“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詩用擬人的手法,讓楊柳化身為美人出現,栩栩如生地刻畫出楊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首詩歌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悅之情躍然紙上。
例3:物擬物“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把酒香擬成花香。
人擬物“文壇花爭艷,桃李果竟先。”把人擬成花。
3.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例1:“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例2: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李華《春行即興》)
4.夸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
例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用夸張的手法寫白發竟有“三千丈”那么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例2: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三萬里”“五千仞”“淚盡”都是夸張,把對故國山河的熱愛、對遺民的深切同情、對偏安江南不思進取的投降派的滿腔憤怒表現得淋漓盡致。
5.借代:
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
例1:“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終歲不聞絲竹聲”。(白居易《琵琶行》) 以“絲竹”代音樂。
例3:“門前冷落鞍馬稀”(白居易《琵琶行》) “鞍馬”代“客人”。
例4:“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檣”是船上的桅桿,櫓是比槳長大的劃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這里用檣櫓代戰船。
例5:“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里“金戈鐵馬”用來代指精銳部隊。
6.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
例1:“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魯威作)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例2: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泰山啊你究竟怎樣?你橫跨齊魯兩地,還留著滿山蒼翠。
7.反問:
在問句當中包含著答案。
例:“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題烏江亭》)
8.對比:
以強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
例1.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例2.“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勞動者不能享受勞動成果,不勞動者反而占有勞動果實的不平等的社會現實。
9.雙關:
表面是一個事物,實際上還暗指另外的含義。古人送別折柳就是希望對方留下來,就是雙關修辭。
例1:“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
例2: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之凄涼,詩人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頂真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的意境。
10.互文:
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
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關塞.
例2:煙籠寒水月籠沙,煙和月籠著寒水和沙。
11.用典:
分為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
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12.頂真:
用前面結尾的詞語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頭的修辭格式。
例1:“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例2:“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長隨君,君如楚山里,云亦隨君渡湘水。”
13.反復
例: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14.通感:
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的一種手法。
例:“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像鳳鳴般悅耳的笙聲如隔著彩霞從天上傳來,不知吹笙的人是墻外的哪一戶人家。一道道大門緊鎖著無處尋覓,也許是仙境吧,那里長滿碧桃,樹樹全都開滿鮮花。
15.象征:
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如蠟燭,光明磊落,焚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具體形象,可以使我們聯想到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蠟燭是舍己為人的象征
例1:“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導山中去,歸來每日斜。”“籬邊菊”象征陸鴻漸具有高潔的節操。
例2:“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卜算子·詠梅》)以梅自喻,表現自己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傲骨。
四.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體,直接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文章筆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例2: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二)間接抒情
1.借景抒情:詩人把所要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
例:“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朝雨” 烘托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憂傷之情;“楊柳”象征離別,折柳相贈表示留戀之情,增加了濃厚的離別情意。
具體又可以分為下面四種。
以樂景襯哀情: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以樂景襯樂情:江林皆秀發,云日復相鮮。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襯樂情:千里黃云白日熏,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以哀景襯哀情: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情景交融:
詩中既有景物描寫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兩者相互融合,難分彼此。
例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借景抒情與情景交融的區別
借景抒情:
在這種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寫的實體,詩人的思想感情沒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過客觀地描寫景物來寄寓思想感情。讀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內蘊時,才會感悟出詩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蘊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
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將詩人的主觀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聲有色的景物描寫中,客觀景物明顯地涂染上了詩人濃郁的主觀感情色彩,如“紅杏枝頭春意鬧”。
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詩人擷取“孤帆遠影盡”“長江天際流”這兩幅動態畫面,逼真地描寫了遠望中的船兒消逝時情景,也勾勒出詩人翹首凝望的神情。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抒發了十分真摯的友情。
例:杜甫《春望》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花春鳥,本來是令人歡娛,讓人喜悅的景物,但對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詩人來說,卻是見之濺淚,聞之驚心,憂國思家之情表現得形象而深沉。這兩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來反襯詩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
3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感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詩中三四句借蟬聲遠傳道出了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的道理,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頌和高度自信。
4借古諷今(懷古傷今):
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
例:李清照《烏江》:“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通過贊頌楚霸王項羽寧肯烏江自刎,也不愿過江偷生的英雄氣概,譴責了宋王朝倉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為。
一.描寫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國畫的技法名稱,用墨線勾描物象,不著顏色的畫法。用在文學創作中,指用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的寫作方法。
例:(散文)“房間內的光線不夠,所以在房間正中頂上,開了一個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這個樓叫做‘八角樓’。”作者用樸素的語言,不作任何形容,簡明地寫房間內簡陋的陳設,重點介紹了“八角樓”名稱的由來。
(詩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描繪了一副父子辛勤勞作、官家修筑糧倉的畫面,表現了封建統治者剝削、壓榨農民的深刻主題。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把經過選擇的九種事物,巧妙地排列開來,勾勒出荒遠古道上秋風颯颯的凄涼景象,寫出了“斷腸人”眼中的凄涼景象。
2.渲染:
本是中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畫面,有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文藝創作表現手法是對所寫對象作突出的描寫、形容、烘托,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
例:(詩歌)“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這里“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了一種氣氛,襯托夜的靜、心情的焦急。寫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詩歌)“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
3、烘托:
對所描寫的主要對象不作正面的刻畫,而是通過寫周圍的人物、環境,使主要對象更加鮮明突出。屬于側面描寫。
例:(詩歌)“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寫劉備頻繁問計,是為了從側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虛實結合:
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現實為實,想象為虛。
例:(詩歌)“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本詩寫了兩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實寫,第二次是虛寫:想象未來一天與妻子團圓,“共剪西窗燭”時再回憶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虛寫分為兩類:聯想和想象。確實存在是事物是聯想,由此及彼。如“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是閃著無數的明星”。
思維再創造是想象,虛構的虛幻的神仙世界和夢境都是想象。如《夢游天姥吟留別》《虞美人》。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的《望洞庭》)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于紙上。
5.襯托:
分為正襯和反襯。
正襯:用類似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愛蓮說》中用菊花襯托蓮。
反襯: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例:(詩歌)“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林深樹密,陽光很少,直到夕陽西下的時候,才有幾道余光斜射進來,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閃電能顯現夜的黑暗一樣,這一點點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樹林的昏暗、幽深。
6.對比:
對比既是描寫手法,也是修辭手法。
例:(詩歌)“臺城六代竟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前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全詩以臺城這一元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叢生的凄涼景象形成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做了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托了吊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通過陶者和富家的對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貧富差距和不同命運,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7.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是指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多角度開拓意境,構成一種情趣。
(1).以動襯靜
如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詩人就通過花落、月出、鳥驚等景物的“動”突出了春山、春澗的“靜”,從而創造出了靜謐、高遠的意境。
(2).以聲襯靜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長久寂靜后的偶爾聲響,或一陣聲響后的寂靜,都會使寂靜更明顯。
例:(詩歌)“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運用以動襯靜的手法,突出夜闌人靜,只有露珠滴落在枯葉上的聲響的靜寂。
(3)有動有靜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采用了前兩句的靜景和后兩句動景結合的方法,將山水的明麗動人,月色的清爽皎潔,漁民的欣快歡暢,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明澈秀麗的畫卷中。
8.細節描寫:
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描寫之中。
例:(詩歌)“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中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表達了漂泊異鄉的游子對家鄉親人的無盡思念。
9.點面相結:
“點”,指的是最能顯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狀態特征的詳細描寫;所謂“面”,指的是對人事景物的敘述或概括性描寫。“點”,可以突出重點,體現深度;“面”,可以顧及全局,體現廣度。
例:(詩歌)“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此詩中千山、萬徑是面,孤舟、蓑笠翁是點。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鴻明滅。”靜態的“千里水天”的畫面上,又加上了孤鴻這個動點。點面結合,表現了詩人超脫世俗、不受約束的閑適生活。
10.移步換景:
描寫景物時,人走景移,隨著觀察點的變換,不斷展現新畫面。
例:(詩歌)“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二.描寫角度
角度可以分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兩種。
感官角度主要指觸覺(吹面不寒楊柳風),視覺、聽覺(千里鶯啼綠映紅),嗅覺(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味覺(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方位角度只要是指遠(遠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帶沙),高(高處不勝寒)低(低綺戶,照無眠)
三.修辭手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例1:“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本詩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例2:“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時月亮的形狀并體現出了它的清秀。“鏡”,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
2.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
作用: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古詩詩賞,主要是擬人。
例1:“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詩用擬人的手法,讓楊柳化身為美人出現,栩栩如生地刻畫出楊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首詩歌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悅之情躍然紙上。
例3:物擬物“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把酒香擬成花香。
人擬物“文壇花爭艷,桃李果竟先。”把人擬成花。
3.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例1:“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例2: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李華《春行即興》)
4.夸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
例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用夸張的手法寫白發竟有“三千丈”那么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例2: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三萬里”“五千仞”“淚盡”都是夸張,把對故國山河的熱愛、對遺民的深切同情、對偏安江南不思進取的投降派的滿腔憤怒表現得淋漓盡致。
5.借代:
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
例1:“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終歲不聞絲竹聲”。(白居易《琵琶行》) 以“絲竹”代音樂。
例3:“門前冷落鞍馬稀”(白居易《琵琶行》)
例4:“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檣”是船上的桅桿,櫓是比槳長大的劃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這里用檣櫓代戰船。
例5:“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里“金戈鐵馬”用來代指精銳部隊。
6.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
例1:“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魯威作)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例2: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泰山啊你究竟怎樣?你橫跨齊魯兩地,還留著滿山蒼翠。
7.反問:
在問句當中包含著答案。
例:“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題烏江亭》)
8.對比:
以強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
例1.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例2.“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勞動者不能享受勞動成果,不勞動者反而占有勞動果實的不平等的社會現實。
9.雙關:
表面是一個事物,實際上還暗指另外的含義。古人送別折柳就是希望對方留下來,就是雙關修辭。
例1:“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
例2: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之凄涼,詩人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頂真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的意境。
10.互文:
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
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關塞.
例2:煙籠寒水月籠沙,煙和月籠著寒水和沙。
11.用典:
分為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
例:“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12.頂真:
用前面結尾的詞語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頭的修辭格式。
例1:“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例2:“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長隨君,君如楚山里,云亦隨君渡湘水。”
13.反復
例: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14.通感:
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的一種手法。
例:“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像鳳鳴般悅耳的笙聲如隔著彩霞從天上傳來,不知吹笙的人是墻外的哪一戶人家。一道道大門緊鎖著無處尋覓,也許是仙境吧,那里長滿碧桃,樹樹全都開滿鮮花。
15.象征:
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如蠟燭,光明磊落,焚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具體形象,可以使我們聯想到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蠟燭是舍己為人的象征
例1:“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導山中去,歸來每日斜。”“籬邊菊”象征陸鴻漸具有高潔的節操。
例2:“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卜算子·詠梅》)以梅自喻,表現自己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傲骨。
四.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稱“我”為抒情主體,直接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文章筆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例2: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二)間接抒情
1.借景抒情:詩人把所要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
例:“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朝雨” 烘托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憂傷之情;“楊柳”象征離別,折柳相贈表示留戀之情,增加了濃厚的離別情意。
具體又可以分為下面四種。
以樂景襯哀情: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以樂景襯樂情:江林皆秀發,云日復相鮮。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襯樂情:千里黃云白日熏,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以哀景襯哀情: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情景交融:
詩中既有景物描寫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兩者相互融合,難分彼此。
例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借景抒情與情景交融的區別
借景抒情:
在這種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寫的實體,詩人的思想感情沒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過客觀地描寫景物來寄寓思想感情。讀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內蘊時,才會感悟出詩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蘊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
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將詩人的主觀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聲有色的景物描寫中,客觀景物明顯地涂染上了詩人濃郁的主觀感情色彩,如“紅杏枝頭春意鬧”。
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詩人擷取“孤帆遠影盡”“長江天際流”這兩幅動態畫面,逼真地描寫了遠望中的船兒消逝時情景,也勾勒出詩人翹首凝望的神情。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抒發了十分真摯的友情。
例:杜甫《春望》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花春鳥,本來是令人歡娛,讓人喜悅的景物,但對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詩人來說,卻是見之濺淚,聞之驚心,憂國思家之情表現得形象而深沉。這兩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來反襯詩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
3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感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詩中三四句借蟬聲遠傳道出了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的道理,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頌和高度自信。
4借古諷今(懷古傷今):
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
例:李清照《烏江》:“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通過贊頌楚霸王項羽寧肯烏江自刎,也不愿過江偷生的英雄氣概,譴責了宋王朝倉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為。
上一篇:王又曾《漢上逢諸親故累邀泥飲》閱讀答案
下一篇:《裴迪書齋玩月之作》閱讀答案
* 詩歌鑒賞中的表現手法、藝術手法、表現技巧、藝術技巧這些概念大同小異,可以歸結為都是手法的運用。而表現手法又可以細分為:描寫手法、描寫角度、修辭手法和抒情手法四類。只要我們掌握了每一個分類中的具體手法,構建起表現手法的知識體系,考點自然就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