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詠史懷古詩鑒賞訓練試題及答案(二)

    9、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①此詩是作者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金陵時所作。②吳宮:三國時孫吳曾于金陵建都筑宮。③晉代:指東晉,建都金陵。④衣冠:指當時的名門世族。⑤成古丘:成為一堆古墓。
    結合全詩理解“總為浮云能蔽日”的意義。結句落一“愁”字,作者“愁”什么?
    “總為浮云能蔽日”句使用了比喻,以“浮云”喻奸佞臣子,以“日”喻君主,“總為浮云能蔽日”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自己報國無門,十分沉痛。詩人所寫的“愁”體現的正是這種憂君憂國、懷才不展、時不我待的心情。

    10、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注:①蜀相:指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②錦官城:古代成都的別稱。③柏森森:柏樹長得高大而茂密。③黃鸝:黃鶯。④三顧:指劉備三顧茅廬見諸葛亮事。⑤兩朝:指劉備、劉禪父子兩朝。⑥開濟:開創基業,匡濟艱危。⑦出師未捷:諸葛亮曾五次出兵攻魏,建興十二年(234),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拒百馀日,病死于五丈原軍中。
    (1)寫景總會滲入作者的主觀感受,試分析《蜀相》詩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句,并說出跟意境關系最為密切的兩個字。
    這一句是寫入祠后所見,意思是: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為誰而綠呢?隔葉的黃鸝叫得那么動聽,可有誰聽呢?跟意境關系最為密切的兩個字是“自”“空”。從“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涼、冷落氣氛,含有感傷的意味。
    (2)本詩的主旨是詠嘆什么?
    主旨是歌頌仰慕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同時惋惜他的壯志未酬。以古人自況。

    11、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注:①“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這兩句是寫登山所見。“淺”指水,由于“水落”,魚梁洲更多地露出水面,故稱“淺”;“深”指夢澤,遼闊的云夢澤,一望無際,令人感到深遠。②羊公碑:據《晉書羊祜傳》,羊祜鎮荊襄時,常到此山置酒言詠。羊祜生前有政績,死后,襄陽百姓與峴山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這首詩的首聯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內容?尾聯中的一個“尚”字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首聯說明了人事總是在不停地變化著,時光也在不停地流逝著這一生活哲理;尾聯中的“尚”字,既有對朝代更替、人事變遷,而羊公碑卻還屹立在峴首山上令人敬仰的感慨,有包含了作者至今仍無所作為,死后難免湮沒無聞的傷感。

    12、臺城 
    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注:韋莊,晚唐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
    (1)這是一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詩人為什么說“臺城柳”“無情”?
    因為雖然六朝的繁華已如夢遠逝,而臺城柳卻依舊逢春即枝繁葉茂,不管人世滄桑、人間興亡,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以它的繁榮茂盛和臺城的荒涼破敗,以它的終古如斯和六朝繁華如夢轉瞬即逝作鮮明對比,因此詩人說它“無情”。
    (2)有人說詩人在憑吊古跡是流露出濃重的對時事的感傷情緒,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
    同意。因為詩人身處晚唐,此時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如夢一場,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詩人憑吊臺城古跡,回顧六朝舊事,今之視昔如來者視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運使詩人聯想到唐王朝,懷古傷今。
    13、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生
    王安石
    一時謀議路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
    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注:前席:古人席地而坐,談話投機時不自覺地向前移動坐席,靠近對方。
    這兩首詩都是對漢代賈誼的評述,但寫作的角度不同,請說說兩首詩分別是從什么角度來寫的。
    李詩的寫作角度是諷文帝悼賈生,感嘆賈生治國安邦的才學得不到施展;王詩則是贊文帝褒賈生,認為賈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是有感于宋神宗的知遇之恩而寫。
                                   
    14、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注:這首詞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當時,由于蘇軾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貶謫到黃州,這首詞是他游賞黃岡城外的赤壁磯時寫下的。
    試析詞中景物特點以及抒發的情懷,體會詞人的豪放詞風。
    從景物描寫來看,描寫的都是意境高遠、雄渾壯闊的景物。詞人懷念古代的英雄及其豐功偉業,抒發了對英雄的贊美和壯志難酬的慨嘆,感情曠達而不哀傷,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整首詞,氣象磅礴,格調雄渾。

    15、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注:兜鍪:即頭盔,借指士兵。坐斷:占據、割據。
    這首詞是就哪一段史實發出感懷的?表達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就三國吳蜀聯合抗曹的事跡發出感懷的。詞中融經鑄史,借古諷今,表面上是稱贊孫權為天下英雄,實際上譴責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生子當如孫仲謀”一句雖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聲,表達出對當權者無抗金復國之志的遺憾和憤慨。
                                 
    16、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運用了哪些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上片運用了孫仲謀(孫權)與寄奴(劉裕)的典故。孫權當年建京口,并一度定都于此。南朝宋武帝劉裕則生在鎮江。孫權能稱雄一方,劉裕則曾經北伐收復洛陽、長安。表達了詞人收復失地的理想及北伐的決心。
    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指的是宋文帝元嘉年間 “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慘敗。借古諷今,委婉勸阻當時執政的韓侂胄急于事功,主張立即出兵。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案追擊王玄漠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當地老百姓年年在佛貍詞下迎神賽會,很是熱鬧。作者寫佛貍祠一幕景象,表達了自己的隱憂:如今江北各地淪陷已久,不迅速謀求恢復,民俗就安于異族統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寶臣民。表示對南宋政府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文末以廉頗字比,用廉頗思趙一事,抒發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

    17、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①山河表里:指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外有黃河,內有華山,互為表里。②西都:指長安。③秦漢經行處:指秦漢兩代皇帝苦心經營的地方。
    這首小令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試簡要分析。
    這首小令,寫景氣勢非凡,既充滿動感而又飽含感情,抓住了武術宮殿樓閣都變為廢墟這一典型事例,寫出了封建王朝興則大興土木,亡則戰火紛飛,給人民帶來的都是痛苦。
    * 9、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注:①此詩是作者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金陵時所作。②吳宮:三國時孫吳曾于金陵建都筑宮。③晉代 ......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