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古詩評論類試題鑒賞訓練及答案

    古典詩歌鑒賞專題之評論類試題
    一  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1)“綠水人家繞”中的“繞”字,有的版本寫作“曉”。你認為哪個字更恰當?為什么?請簡要賞析。(3分)
       (2)俞陛云在《宋詞選釋》中對這首詞的上闋作過這樣的整體評價:“絮飛花落,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語。”你同意他的看法嗎?為什么?請結合詞的內容簡要賞析。(5分)
    答案:(1)①“繞”字好,因為它切實具體地描繪出了綠水環抱人家的場景,生動形象,具有動態美。
       ②“曉”字好,因為它既點明了時間,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圍,能夠使讀者有更自由、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只答“繞”字好或“曉”字好,而不作具體分析,不給分。只從字音角度來比較“繞”和“曉”的,言之成理,給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2)答案可以有兩種,答其中一種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雖寫了花之凋零,卻又寫了青杏新生,顯示出生機與活力;二、三句則又移向更廣闊的空間,燕子輕飛,給畫面帶來了盎然生氣,而綠水繞人家也饒有情趣,這樣一來,人的心情也自然隨之敞闊;末句雖言萋萋芳草,卻以“天涯”起筆,意境開闊。總之,詞的上片雖寫“絮飛花落”的暮春之景,卻處處可見曠達之語。
       ②不同意。起句寫花之凋零,青杏酸澀,為整首詞投下了悲涼的陰影;二、三句寫燕子翻飛、綠水繞人家,雖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卻是以樂景襯哀情;四句說柳絮飄飛,著一“又”字,則又表明詞人之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詩詞中常用來寫愁情,此處亦然,“天涯何處無芳草”即言愁情無限。因此,這首詞中對“絮飛花落”等景物的描寫,依然浸透著傷春之情,并非曠達之語。

    二  韋莊《臺城》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注釋 韋莊,晚唐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
    ①這是一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②六朝:指吳、東晉、宋、齊、梁、陳。
    有人說詩人在憑吊古跡時流露出濃重的對時事的感傷情緒,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
    答:同意。因為詩人身處晚唐,此時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如夢一場,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詩人憑吊臺城古跡,回顧六朝舊事,今之視昔如來者視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運使詩人聯想到唐王朝,懷古傷今。

    三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問:關于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游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案:游子思歸鄉: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后兩句是游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
    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游子;最后兩句寫思婦設想游子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二者兼有:全詞以游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情思。
    四      樓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
    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
    【注】此詩寫于長慶三年詩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樓,也稱望海樓。
    對此詩,有人說“夕”字統領全篇,有人說“望”字統領全篇,你的看法呢?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示例一:全詩以“夕”字統領全篇。首聯寫海天茫茫,山川闊長,都是“夕”中之景。頷聯寫“燈火”“星河”,頸聯寫風吹古木,月照平沙,這些景物都籠罩在“夕”字之中。正因為身處“夕”中的江樓能夠消暑,故作者在尾聯向朋友發出邀請,回應題中“招客”。
    示例二:全詩以“望”字統領全篇。首聯寫眺望的遠景,壯闊而又高遠;頷聯寫近景,萬家燈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閃爍,都是俯視之景;頸聯由上而下寫風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聯則是“東望”所感,向朋友發出邀請。

    五晚望
     鄭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鳥,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靜,山容雨后新。
    獨憐溪左右,十室九家貧。
    有人認為,尾聯破壞了全詩優美的意境,應該刪去;也有人說,這兩句恰恰是詩人獨具匠心獨運之處,不能刪去。請結合全詩內容加以概括分析,你同意那哪一點?
    答案:全句的尾聯確實是詩人獨具匠心獨運之處,不能刪去,最后兩句點出了雖然景色雖好,但農人的生活卻是并不富裕,在當時的環境下,他們辛苦種了糧食,還要交納各種賦稅,繁重的苛捐雜稅讓他們的生活很是清苦。這兩句也正表達出了作者想要說的話,只是比較隱晦,通過前面的對美好景物的描寫來與結尾一句進行強烈的對比。

    六 石頭城
      (宋)劉翰
    離離芳草滿吳宮,綠到臺城舊苑東。
     一夜空江煙水冷,石頭明月雁聲中。
    有人認為“一夜空江煙水冷”中的“空江”,與唐朝劉禹錫《石頭城》“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城”有異曲同工之妙,請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空江”寫開闊的江面上空空蕩蕩,通過江空來映襯城空;“空城”直接點明城荒蕪寂寞;都寫出了石頭城的沉寂與凄清(或:都給人以沉寂、凄清之感)。
    七   酒泉子
             潘 閬
           長憶西湖,盡日憑欄樓上望。三三兩兩釣魚舟,島嶼正清秋。  
    笛聲依約蘆花里,白鳥成行忽驚起。別來閑整釣魚竿,思入水云寒。
    有人說“長憶西湖”的“憶”字是全詞的關鍵,請簡要分析。
    答案: “憶”字一方面表示西湖風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詞圍繞“憶”展開對西湖美景的描寫。該詞引起全文對西湖的描寫,又奠定了全文情感,可謂全詞的關鍵。

    八  菩薩蠻
         舒亶
      畫船捶鼓催君去,高樓把酒留君住。去住若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 ①若為情:何以為情,難為情。
    這首詞在情與景的處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稱贊說“甚有思致”,請結合下片句子,談談你的理解。
    解析:  (2)江潮來去容易,友人一別難相逢。飲盡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飲。(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載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復送君歸來”)借江潮抒別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匯著詞人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浩渺的情思。從將別想到別后,筆意拓展,以問句結尾,表達了作者與好友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別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深意長。所以說”甚有思致”(大意對即可)

    九 《渡浙江①問舟中人》
           唐朝   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
      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②
        ①浙江:即錢塘江。②越中:今浙江紹興。
    蘇軾說此詩是“寄至味于淡泊”,請結合詩句簡析。
    答案:全詩運用口語,且敘事、寫景、抒情全是樸素的筆調,而意境卻渾融、高遠、豐腴。前兩句直陳其事,寫船中所見和與君的偶遇,看似平淡,卻寫出了旅途的愜意和與君相遇的親切;后兩句通過兩個看似平常的動作,一望,一問,表現了作者的渴慕和急切,側面寫出越中山川之美,境界悠遠,引人入勝。
    十  踏莎行
             晏 殊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珠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注釋】:蒙蒙:形容細雨。這里形容楊花飛散的樣子。
    對于這首詞的“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一句,有人評價是“無理而妙”,請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這首詞描寫的是暮春景色,“楊花撲面”是再自然不過的景象了,詞人卻責怪春風,說他不懂得約束飛舞的楊花,任憑其隨風翩舞,迷蒙紛亂的打在行人面上。這種怪責顯得荒謬,似乎“無理”,實則運用擬人手法,借嗔怪春風不解人意,突出詞人心中的濃濃的春愁與深深離思,是為“妙處”。

    十一   臨江仙
       歐陽修
    記得金鑾同唱第,春風上國繁華。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負曲江花。
    聞說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孤城寒日等閑斜。離愁難盡,紅樹遠連霞。
       【注】歐陽修貶任滁州太守期間,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將赴任閬州(今四川閬中)通判,遠道來訪,歐陽修席上作此詞相送。詞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進士的宴會,“閬苑”指傳說中
    神仙居住的地方.
    前人評此詞,稱其“飄逸”。請結合“聞說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兩句作簡要賞析。
    答案: ①想象奇特,虛實相生。詞人忽發奇想,將本來荒僻的閬州點化為神仙閬苑,賦予閬州神話般的美麗。虛實處理得當,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縹緲開闊,語言灑脫靈動。“閬山”通“閬苑”,“滁州”望“閬州”,展現了多重時空的組合變化。“聞說”二字導入傳說,忽又接以“樓高”句設想將來,靈動超逸,揮灑自如。

    十二  添字采桑子·芭蕉
    李清照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注】這是李清照南渡之初的作品。
     有人評論,“下片結句用‘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煞住,看似平淡,實極深刻。”試結合李清照生平作簡要分析。
      答案:結句用“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煞住,看似平淡,實極深刻。從字面上看,“起來聽”似乎純系由于“北人不慣”,但這里的“北人”,實際上應解作“流離之人”、“淪落之人”,因此,這種“不慣”也就絕不只是水土氣候上難以適應的不慣,而是一種飄零淪喪的異鄉之感。深懷著這種飄泊淪亡感的詞人起坐聽雨,從這凄涼的雨聲中她聽到了些什么呢?她又想到了些什么呢?詞的尾句就這樣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想象余地,也留下了詞人面垂兩行思鄉淚,坐聽雨打芭蕉聲的感人形象,收“言已盡而意無窮”之效。
    * 古典詩歌鑒賞專題之評論類試題一?蝶戀花??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1)“綠水人家繞”中的“繞”字,有的版本寫作“曉 ......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