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沈括《古鏡》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古   鏡
    (宋)沈 括
    [甲]古人鑄鑒①,鑒大則平,鑒小則凸。凡鑒凹則照人而大,凸則照人面小。小鑒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鑒,鑒背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以鑒承日光,則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謂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鑒面隱然有跡,所以于光中現。予觀之,理誠如是。然予家有三鑒,又見他家所藏,皆是一樣,文畫銘字無纖異者,形制甚古,唯此鑒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別自有術 。
    (選自《夢溪筆談》,有刪節)
    [注釋]①鑒:鏡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9.下列給【乙】段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所加標點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唯此鑒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鑒,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鑒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鑒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收人而今小             令初下,群臣進諫(《鄒忌諷秦王納諫》)
      B.予觀之                 同予者何人(《愛蓮說》)
      C.又見他家所藏           才美不外見(《馬說》)
      D.文畫銘字無纖異者       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3分)
    文雖在背,而鑒面隱然有跡,所以于光中現。
                                                                                   
    12.根據文段內容,完成下面題目(4分)
       (1)古人制鏡,使鏡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鏡,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紋和文字。由此可見古代鑄鏡技藝很
          (用一個詞語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鏡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贊同,后來產生了懷疑。他懷疑的依據是什么?(2分)

    參考答案
    9.(2分)A
    10.(2分)B
    11.(3分)花紋(文字)雖在背面,但鏡面上有隱隱約約的痕跡,所以在日光下就顯現出來了。(每小句1分)
    12.(4分)(1)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
    (2)別的形制相同的鏡子都不能透光,只有這面透光(2分)

    譯文:
    古人鑄造鏡子,鏡子大鏡面就平,鏡子小鏡面就凸。凡是鏡面洼就顯得人臉大,鏡面凸就顯得人臉小。鏡面小的鏡子不能全部照出來人的臉,所以讓它稍微凸起,那么鏡面雖小依然能全部照出來人的臉。(古人)繼續根據鏡面的大小,調整鏡面的凸洼程度,常常使人臉和鏡面大小差不多。這些工匠們的精巧和才智,后人造不出來了。

    世上有透光鏡,鏡背面有銘文,共二十字,字體極其深奧,沒人能讀懂。用這個鏡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紋和二十個字就會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認為是由于鑄造時薄處先冷,唯獨有花紋和字的地方比較厚,冷得慢,以致銅收縮得多。銘文和花紋雖然在背面,但是鏡面上隱隱約約有痕跡,所以在光中顯現出來。我觀察了這面鏡子,認為道理確實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鏡子,又見到了別人家所收藏的鏡子,都是一個式樣,圖案銘文沒有絲毫差異,形制很古老。只有這種鏡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鏡子雖然也有很薄的,卻都不能透光。想來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 古??鏡(宋)沈括[甲]古人鑄鑒①,鑒大則平,鑒小則凸。凡鑒凹則照人而大,凸則照人面小。小鑒不能全視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乙]世有透光鑒,鑒背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以鑒承日光 ......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