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李贄《寄答京友》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寄答京友
    李贄
    “才難,不其然乎!”今人盡知才難,盡能言才難,然竟不知才之難,才到面前竟不知愛,幸而知愛,竟不見有若己有者,不見有稱喜贊揚不啻若自其口出者,如孔北海之薦禰正平,跣足救楊彪也。何也?以其非真惜才也;雖惜才,亦以惜才之名好,以名好故而惜之耳。則又安望其能若己有、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嗚呼!吾無望之矣!
    舉春秋之天下,無有一人能惜圣人之才者,故圣人特發此嘆,而深羨于唐、虞之隆也。然則才固難矣,猶時時有之;而惜才者則千古未見其人焉。孔子惜才矣,又知人之才矣,而不當其位。入齊而知晏平仲,居鄭而知公孫子產,聞吳有季子,直往觀其葬,其惜才也如此,使其得志,肯使之湮滅而不見哉!然則孔子之嘆“才難”,非直嘆才難也,直嘆惜才者之難也。
    夫才有巨細,巨才方可稱才也。有巨才矣,而肯任事者尤難。既有大才,又能不避禍害,身當其任,勇以行之,而不得一第,則無憑,雖惜才,其如之何!幸而登上第,有憑據,可藉手以薦之矣,而年已過時,則雖才如張襄陽,亦安知聽者不以過時而遂棄,其受薦者又安知不以既老而自懈乎?
    夫凡有大才者,其可以小知處必寡,其瑕疵處必多,非真具眼者與之言必不信。當此數者,則雖有大才,又安所施乎?故非自己德望過人,才學冠世,為當事者所倚信,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然非委曲竭忠,真若自己有,真不啻若口出,縱人信我,亦未必能信我所信之人,憾不得與之并時,朝聞而夕用之也。嗚呼!可嘆也夫!
                                                   (選自李贄《李溫陵集》卷四《焚書》)
    6.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①舉春秋之天下                舉:   
    ②直嘆惜才者之難也            直:
    ③可藉手以薦之矣              藉: 
    ④則雖有大才,又安所施乎      施:
    7.文中 “何也?以其非真惜才也”的“以”字,與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B. 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
    C.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D.(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8.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⑴則又安望其能若己有、不啻若口出如孔北海然也?
    ⑵故非自己德望過人,才學冠世,為當事者所倚信,未易使人信而用之也。
    9.本文談論人才問題,作者在文末發出“可以嘆也”的感嘆,請簡要概括“嘆”的原因。(4分)

    參考答案
    6.(4分)①舉:全、整個    ②直:僅、只是  ③藉:憑借、借助   ④施:施展
    7.(3分)B(連詞,表原因)
    8.(1)(4分)那么又怎么能希望他如孔北海這樣(對待人才)就像自己擁有(的才能一樣)、不只是好像從口中說出(贊揚的話)呢?
    評分建議:“啻”、“然”、句式、語句通順各1分。
    (2)(4分)所以(如果)不是自己的品德名望超過眾人,才能學識超越當世,被當權的人倚重、信任,就不會輕易讓人信任并重用他。
       評分建議:“冠”、被動句式各1分,語句通順2分。
    9.(4分)(1)愛惜人才之難,真正愛惜人才的人之少;(2)選拔人才的標準不當(2分)。
       評分建議: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注釋:
    [1]“才難”句:人才難得,不是那樣嗎?《論語·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
    [2]不知才之難:不知人才培養之難。
    [3]不啻(chì翅)不止。這兩句的大意是竟不見對待人才之有才像自己之有才一樣,對待人才像自己培養的一樣。
    [4]春秋:我國歷史的一個時代(前722—前481),因孔子所修史書《春秋》包括這一時期而得名。
    [5]圣人:舊時指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物,這里指孔子。
    [6]唐、虞之隆:唐堯、虞舜對人才的重視。
    [7]時時有之:經常出現。
    [8]不當其位:不臨其位,指沒作官,無權力。
    [9]晏平仲:名嬰。春秋時齊國的賢大夫。《論語·公冶長》:“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10]子產:公孫僑,字子產,鄭穆公之孫,春秋時鄭國的賢相。《論語·公冶長》:“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11]季子:季札,春秋時吳王壽夢少子,有賢名,壽夢欲立這,辭不受,封于延陵,因號延陵季子。葬:墳墓。
    [12]“非直嘆”二句,不僅感嘆人才之難得,更感嘆惜才者之難得。
    [13]第:科第,科舉時代謂中試為得第。
    [14]憑:憑據。
    [15]薦:薦舉,推薦。
    [16]年:年歲。
    [17]張襄陽:事跡不詳。
    [18]棄:棄置不顧。
    [19]受薦者:被舉薦的人。自懈:自己松懈,不求上進。
    [20]寡:少。
    [21]瑕:玉上的斑點。疵:缺點、毛病。瑕疵,小的缺點。
    [22]真具眼者:真是有眼力的人。
    [23]安所施乎:到哪里施展呢!
    [24]當事者,指執政掌聲權的人。

    賞析:
    這封信談的是人才的問題。
    對待人才,也應該有正確的認識。首先不以是否中舉登第為憑據,而要看是否有真才實學。其次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才都會有缺點毛病,不能以小疵掩大德,更不能以有微瑕為借口,棄置大才而不用。
    如何對待人才,古住今來,很多人探討這個問題。司馬遷說:“人君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強調人君辨別人才真偽之重要。韓愈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強調識別人才者之重要。李贄進一步提出愛惜人才之重要。這些論述盡管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對于人們如何正確對待人才,仍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 寄答京友李贄“才難,不其然乎!”今人盡知才難,盡能言才難,然竟不知才之難,才到面前竟不知愛,幸而知愛,竟不見有若己有者,不見有稱喜贊揚不啻若自其口出者,如孔北海之薦禰正平,跣足救楊彪也。何也?以其非真惜才也;雖惜才,亦以惜才之名好,以名好故 ......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