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的近義詞
一意孤行的近義詞有:一廂情愿,不可理喻,以意為之,剛愎自用,固執己見,孤行一意,孤行己見,執迷不悟,獨斷專行,獨斷獨行,獨行其是,自以為是,一意孤行[yī yì gū xíng]的解釋:不接受人家的勸告;頑固地堅持自己的主觀意見去做(行:行動;做)。出自: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禹為人廉倨。為吏以來,舍無食客。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一意孤行的近義詞詳解
- 1 一廂情愿
- 拼音:
- yī xiāng qíng yuàn
- 解釋:
- 指單方面的愿望或不考慮客觀實際情況的主觀意愿。同“一相情愿”。
- 出處:
- 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有人說:‘你這一廂情愿,石敢同意去嗎?’”
- 2 不可理喻
- 拼音:
- bù kě lǐ yù
- 解釋:
- 理:道理;事理;喻:開導;使明白。不能夠用道理來開導、說服他。形容態度蠻橫不講理。
- 出處:
- 明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 褐蓋》:“要之,此輩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詰也。”
- 3 以意為之
- 拼音:
- yǐ yì wéi zhī
- 解釋:
- 只憑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 出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禮運》:“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義,明于其利,達于其患,然后能為之。”
- 4 剛愎自用
- 拼音:
- gāng bì zì yòng
- 解釋:
- 剛:強硬。愎:固執;任性。剛愎:倔強固執;不接受別人的意見。自用:自以為是。固執任性;自以為是。
- 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剛愎不仁,未肯用命。”
- 5 固執己見
- 拼音:
- gù zhí jǐ jiàn
- 解釋:
- 固:頑固;執:堅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見解;不肯改變。
- 出處:
- 《宋史 陳宓傳》:“固執己見,動失人心。”
- 6 孤行一意
- 拼音:
- gū xíng yī yì
- 解釋:
- 一意孤行。不聽勸告,全憑自己的意愿行事。
- 出處:
- 清·錢謙益《父楫中議大夫加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制》:“孤行一意,惟知砥節而首公;榰柱眾言,不屑市名而避怨。”
- 7 孤行己見
- 拼音:
- gū xíng jǐ jiàn
- 解釋:
- 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固執地照自己的意見行事。
- 出處:
-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過去和現在都有這樣的人,企圖孤行己見,不尊重我們的意見,但是結果都不通。”
- 8 執迷不悟
- 拼音:
- zhí mí bù wù
- 解釋:
- 堅持錯誤而不覺悟。
- 出處:
- 《梁書 武帝紀上》:“若執迷不悟,距逆王師,大眾一臨,刑茲罔赫,所謂火烈高原,芝蘭同泯。”
- 9 獨斷專行
- 拼音:
- dú duàn zhuān xíng
- 解釋:
- 斷:決斷;做決定。獨自作出決定;自己想怎樣做就怎樣做。形容行事不民主。
- 出處: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在他卻不免有點獨斷獨行,不把督撫放在眼里。”
- 10 獨斷獨行
- 拼音:
- dú duàn dú xíng
- 解釋:
- 行事專斷,不考慮別人的意見。形容作風不民主。
- 出處:
- 清 容閎《西學東漸記》第19章:“予已預備隨時辭職,以便足下獨斷獨行。”
- 11 獨行其是
- 拼音:
- dú xíng qí shì
- 解釋:
- 是:對的。不考慮別人的意見,只照自己認為對的去做。
- 出處:
- 茅盾《子夜》七:“美國還不能在世界上獨行其是,尤其在東方,他有兩個勁敵。”
- 12 自以為是
- 拼音:
- zì yǐ wéi shì
- 解釋:
- 自己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形容主觀、不虛心。(為:認為;是:對;正確)。
- 出處: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眾皆悅之,自以為是。”
一意孤行的反義詞
“一意孤行”單字解釋
* 一意孤行的近義詞有:一廂情愿,不可理喻,以意為之,剛愎自用,固執己見,孤行一意,孤行己見,執迷不悟,獨斷專行,獨斷獨行,獨行其是,自以為是,一意孤行[yī yì gū xíng]的解釋:不接受人家的勸告;頑固地堅持自己的主觀意見去做(行:行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