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蹶不振的近義詞
一蹶不振的近義詞有:一敗如水,一敗涂地,一跌不振,一蹶不興,再衰三竭,土崩瓦解,屁滾尿流,日暮途窮,江河日下,片甲不留,狼狽不堪,萎靡不振,落花流水,一蹶不振[yī jué bù zhèn]的解釋:蹶:跌倒;振:振作。跌倒了再也爬不起來。比喻遭到失敗;挫折;就再也不能振作起來。出自:西漢 劉向《說苑 說叢》:“一噎之故,絕谷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
一蹶不振的近義詞詳解
- 1 一敗如水
- 拼音:
- yī bài rú shuǐ
- 解釋:
- 形容軍隊打了大敗仗;像水潑到地上那樣不可收拾。形容失敗慘重。
- 出處:
-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當第一時期,富農耳里聽得的是所謂江西一敗如水,蔣介石打傷了腳,坐飛機回廣東去了。”
- 2 一敗涂地
- 拼音:
- yī bài tú dì
- 解釋:
- 一:一旦;涂地:“肝腦涂地”的省略。一旦失敗就肝腦涂地。形容徹底失敗;不可收拾。
- 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天下方擾,諸侯并起,今置將不善,一敗涂地。”
- 3 一跌不振
- 拼音:
- yī diē bù zhèn
- 解釋:
- 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來。同“一蹶不振”。
- 出處:
- 宋 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房次律為宰相,當中原始亂時,雖無大功,亦無甚顯過,罷黜蓋非其罪。一跌不振,遂至于死。”
- 4 一蹶不興
- 拼音:
- yī juě bù xīng
- 解釋:
- 見“一蹶不振”。
- 出處:
- 孫中山《興中會章程》:“乃以庸奴誤國,涂毒蒼生,一蹶不興,如斯之極。”
- 5 再衰三竭
- 拼音:
- zài shuāi sān jié
- 解釋:
- 竭:盡了。形容力量一再消耗;士氣已經低落;無法再振作。
- 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 6 土崩瓦解
- 拼音:
- tǔ bēng wǎ jiě
- 解釋:
- 像土塊散開;瓦片破碎一樣。形容徹底崩潰;不可收拾。
- 出處:
- 東漢 班固《秦紀論》:“秦之積弱,天下土崩瓦解。”
- 7 屁滾尿流
- 拼音:
- pì gǔn niào liú
- 解釋:
- 形容極度恐懼、驚惶;失去自禁。有時也形容忙得不可開交。
- 出處:
- 元 康進之《李逵負荊》:“你要問俺名姓,若說出來,直唬得你屁滾尿流。”
- 8 日暮途窮
- 拼音:
- rì mù tú qióng
- 解釋:
- 日暮:天快黑;途窮:路走到了盡頭。比喻接近滅亡。
- 出處:
- 唐 杜甫《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幾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窮。”
- 9 江河日下
- 拼音:
- jiāng hé rì xià
- 解釋:
- 日:一天天;下:低處。江河一天天流向低處;比喻事物日益衰落或局勢越來越糟。
- 出處:
- 清 顧炎武《答徐甥公肅書》:“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岳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儆,六逆彌臻。”
- 10 片甲不留
- 拼音:
- piàn jiǎ bù liú
- 解釋:
- 甲:鎧甲;古代用皮革或金屬制成的用來防身護體的戰衣。連一片鎧甲也沒留下。形容全軍被消滅。
- 出處:
- 清 錢彩《說岳全傳》第23回:“為足的在此扎營,意欲等候番兵來,殺他一個片甲不留。”
- 11 狼狽不堪
- 拼音:
- láng bèi bù kān
- 解釋:
- 狼狽:疲憊、窘迫的樣子;堪:忍受。指困頓窘迫的樣子。
- 出處:
- 宋 朱熹《與政府札子》:“風痰大作,頭目旋暈,幾欲僵臥,今已累日,精神愈見昏慢,委是狼狽不堪。”
- 12 萎靡不振
- 拼音:
- wěi mǐ bù zhèn
- 解釋:
- 形容意志消沉。萎靡:精神頹喪;不振作;頹唐:消沉;振:振奮。
- 出處:
- 宋 馬永卿《元城先生語錄》上卷:“至嘉佑末年,天下之事似乎舒緩,委靡不振,當時士大夫亦自厭之,多有文字論列。”
- 13 落花流水
- 拼音:
- luò huā liú shuǐ
- 解釋:
- 指花殘凋落;隨流水漂去。原形容殘敗的暮春景色。常比喻好時光的流逝。后用來比喻殘亂而零落的樣子。或比喻敵人被打得慘敗。也作“流水落花”。
- 出處:
- 唐 李群玉《奉和張舍人送秦煉師歸岑公山》詩:“蘭浦蒼蒼春欲暮,落花流水思離襟。”
一蹶不振的反義詞
“一蹶不振”單字解釋
* 一蹶不振的近義詞有:一敗如水,一敗涂地,一跌不振,一蹶不興,再衰三竭,土崩瓦解,屁滾尿流,日暮途窮,江河日下,片甲不留,狼狽不堪,萎靡不振,落花流水,一蹶不振[yī jué bù zhèn]的解釋:蹶:跌倒;振:振作。跌倒了再也爬不起來。比喻遭到失敗;挫折;就再也不能振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