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緘其口的近義詞
三緘其口的近義詞有:一言為定,一諾千金,守口如瓶,緘口不言,言必有據,道路以目,默默無言,三緘其口[sān jiān qí kǒu]的解釋:嘴上貼了三次封條。形容言語非常謹慎;或不開口。緘:封;閉。出自:漢 劉向《說蒼 敬慎》:“孔子之周,觀于太廟,右陛之側,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三緘其口的近義詞詳解
- 1 一言為定
- 拼音:
- yī yán wéi dìng
- 解釋:
- 一句話說定了;不再更改。
- 出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賈璉笑道:‘你我一言為定。只是我信不過二弟,你是萍蹤浪跡,倘然去了不來,豈不誤了人家一輩子的大事。’”
- 2 一諾千金
- 拼音:
- yī nuò qiān jīn
- 解釋:
- 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
- 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季布欒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 3 守口如瓶
- 拼音:
- shǒu kǒu rú píng
- 解釋:
- 形容說話謹慎;嚴守秘密。
- 出處:
- 唐 道世《諸經要集 擇交部 懲過》:“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 4 緘口不言
- 拼音:
- jiān kǒu bù yán
- 解釋:
- 緘:封閉;言:說話。封住嘴巴;不開口說話。
- 出處:
- 《明史 何遵傳》:“正德間,給事、御史挾勢凌人,趨權擇便,凡朝廷大闕失,群臣大奸惡,緘口不言。”
- 5 言必有據
- 拼音:
- yán bì yǒu jù
- 解釋:
- 言:說話;說的話;據:依據;根據。說話必定有依據。
- 出處:
- 魯迅《序言》:“對于歷史小說,則以為博考文獻,言必有據者,縱使有人譏為‘教授小說’,其實是很難組織之作。”
- 6 道路以目
- 拼音:
- dào lù yǐ mù
- 解釋:
- 人們在路上相遇;只是相互看看;心里有怒怨;可什么話也不敢說。形容反動統治暴虐;社會上沒有言論自由。
- 出處:
- 《國語 周語上》:“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7 默默無言
- 拼音:
- mò mò wú yán
- 解釋:
- 默默:不出聲。不聲不響,閉口無言。默默無言
- 出處:
-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二折:“憂的我神思竭,默默無言;愁的我魂膽喪,兢兢打戰。”
三緘其口的反義詞
“三緘其口”單字解釋
* 三緘其口的近義詞有:一言為定,一諾千金,守口如瓶,緘口不言,言必有據,道路以目,默默無言,三緘其口[sān jiān qí kǒu]的解釋:嘴上貼了三次封條。形容言語非常謹慎;或不開口。緘:封;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