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之地的近義詞
不毛之地的近義詞有:不牧之地,不食之地,寸草不生,窮鄉僻壤,窮山惡水,赤地千里,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的解釋:毛:地面上生長的谷物、草木。原指不種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涼、貧瘠或沒有被開墾的地方。也作“不發之地”。出自:《公羊傳 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喪人,錫(賜)之不毛之地。”
不毛之地的近義詞詳解
- 1 不牧之地
- 拼音:
- bù mù zhī dì
- 解釋:
- 牧:放牧牲畜。不能牧養牛馬的地。指荒地
- 出處:
- 漢 桓寬《鹽鐵論 論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
- 2 不食之地
- 拼音:
- bù shí zhī dì
- 解釋:
- 不食:不生產糧食。指不能耕種的土地。
- 出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上》:“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 3 寸草不生
- 拼音:
- cùn cǎo bù shēng
- 解釋:
- 寸草:一點兒草;生:生長。①形容土地貧瘠;連一點兒草都不長。②亦形容災情嚴重。
- 出處:
- 元 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若是果有冤枉,著你楚州三年不雨,寸草不生。”
- 4 窮鄉僻壤
- 拼音:
- qióng xiāng pì rǎng
- 解釋:
- 指荒遠偏僻的地方。
- 出處:
- 宋 曾鞏《敘盜》:“窮鄉僻壤、大川長谷之間,自中家以上,日暮持錢,無告糴之所。”
- 5 窮山惡水
- 拼音:
- qióng shān è shuǐ
- 解釋:
- 窮山:荒山。惡水:有害的河。指貧瘠偏僻的荒山;水質不良未曾治理的河流。形容惡劣的自然條件。
- 出處:
- 清 王濬卿《冷眼觀》:“且山雖明而寸草不生,是為窮山;水雖秀而只鱗莫睹,是為惡水。”
- 6 赤地千里
- 拼音:
- chì dì qiān lǐ
- 解釋:
- 赤:空無所有。寸草不生的地面有千里之廣。形容因天災人禍而造成廣大農田沒有收成的慘狀。
- 出處:
- 《新五代史 唐莊宗紀上》:“克用兵大掠晉絳,至于河中,赤地千里。”
不毛之地的反義詞
“不毛之地”單字解釋
* 不毛之地的近義詞有:不牧之地,不食之地,寸草不生,窮鄉僻壤,窮山惡水,赤地千里,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的解釋:毛:地面上生長的谷物、草木。原指不種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涼、貧瘠或沒有被開墾的地方。也作“不發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