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旗息鼓的近義詞
偃旗息鼓的近義詞有:仆旗息鼓,偃旗仆鼓,偃旗臥鼓,冷冷清清,臥旗息鼓,臥鼓偃旗,卷旗息鼓,掩旗息鼓,收鑼罷鼓,消聲匿跡,銷聲匿跡,鳴金收兵,偃旗息鼓[yǎn qí xī gǔ]的解釋:偃:放倒;息:停止。原指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后用以指休戰或不聲不響停止行動。出自: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趙云傳》:“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裴松之注引《趙云別傳》:“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
偃旗息鼓的近義詞詳解
- 1 仆旗息鼓
- 拼音:
- pū qí xī gǔ
- 解釋:
- 息:停止。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隱蔽行軍,不暴露目標。比喻無聲無息地停止運動
- 出處:
- 《新唐書·南蠻傳》:“會蠻踵來,還攻大度河,仆旗息鼓。”
- 2 偃旗仆鼓
- 拼音:
- yǎn qí pú gǔ
- 解釋:
- 見“偃旗息鼓”。
- 出處:
- 宋·蘇洵《權書·法制》:“偃旗仆鼓,寂若無氣,嚴戢兵士,敢嘩者斬。”
- 3 偃旗臥鼓
- 拼音:
- yǎn qí wò gǔ
- 解釋:
- 見“偃旗息鼓”。
- 出處:
- 《梁書·王僧辯傳》:“及賊前鋒次江口,僧辯乃命眾軍,乘城固守,偃旗臥鼓,安若無人。”
- 4 冷冷清清
- 拼音:
- lěng lěng qīng qīng
- 解釋:
- 死氣沉沉,冷落、凄涼、寂寞
- 出處:
- 元·鄭光祖《蟾宮曲·夢中作》:“冷冷清清瀟湘景晚風生,淅留淅零暮雨初晴,皎皎潔潔照櫓篷剔留團欒月明。”
- 5 臥旗息鼓
- 拼音:
- wò qí xī gǔ
- 解釋:
- 息鼓:停止敲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隱蔽行軍,不暴露目標
- 出處: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郭沖三事曰:“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掃地卻酒。”
- 6 臥鼓偃旗
- 拼音:
- wò gǔ yǎn qí
- 解釋:
- 臥鼓:停止敲鼓;偃旗:放倒旗子。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隱蔽行軍,不暴露目標
- 出處:
- 《周書·王思政傳》:“東魏太尉高岳、行臺慕容紹宗、同劉豐生等,率步騎十萬來攻潁川,城內臥鼓偃旗,若無人者。”
- 7 卷旗息鼓
- 拼音:
- juǎn qí xī gǔ
- 解釋:
- 猶偃旗息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 出處:
- 清 孫郁《繡幃燈 公討》:“須等那不賢之婦親口道允,我等才卷旗息鼓,暫寬一時。”
- 8 掩旗息鼓
- 拼音:
- yǎn qí xī gǔ
- 解釋:
- ①卷起軍旗,停擂戰鼓。指軍隊隱蔽行動,避免暴露目標。②比喻停止行動。
- 出處:
- 《明史·流賊傳·張獻忠》:“獻忠因得與山民市鹽芻米酪,收潰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
- 9 收鑼罷鼓
- 拼音:
- shōu luó bà gǔ
- 解釋:
- 停止敲擊鑼鼓。比喻結束,結尾。
- 出處:
-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格局》:“骨肉團聚,不過歡笑一場,以此收鑼罷鼓,有何趣味。”
- 10 消聲匿跡
- 拼音:
- xiāo shēng nì jì
- 解釋:
- 不公開講話,不出頭露面。形容隱藏起來,不再出現。
- 出處:
- 語出《藝文類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負薪畫贊》:“禽巢欲遠,魚穴惟深,消聲滅跡,何必山林!”
- 11 銷聲匿跡
- 拼音:
- xiāo shēng nì jì
- 解釋:
- 不出聲;不露面。形容隱藏起來或不公開露面。銷:消失。
- 出處:
- 宋 孫光憲《北夢瑣言》第11卷:“然畏穎川知之,遂旅游資中郡,銷聲斂跡,惟恐人知。”
- 12 鳴金收兵
- 拼音:
- míng jīn shōu bīng
- 解釋:
- 用敲鑼等方式發出信號撤軍
- 出處: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97回:“盧先鋒兵到,見孫安勇猛,盧先鋒令鳴金收兵。”
偃旗息鼓的反義詞
“偃旗息鼓”單字解釋
* 偃旗息鼓的近義詞有:仆旗息鼓,偃旗仆鼓,偃旗臥鼓,冷冷清清,臥旗息鼓,臥鼓偃旗,卷旗息鼓,掩旗息鼓,收鑼罷鼓,消聲匿跡,銷聲匿跡,鳴金收兵,偃旗息鼓[yǎn qí xī gǔ]的解釋:偃:放倒;息:停止。原指秘密行軍;不暴露目標。后用以指休戰或不聲不響停止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