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正大的近義詞
光明正大的近義詞有:為國捐軀,光明磊落,公明正大,公而忘私,名正言順,含沙射影,堂堂正正,堂皇正大,大公無私,大公至正,明人不做暗事,明堂正道,殺身成仁,浩然之氣,舍己為人,舍生取義,舍身求法,行不由徑,襟懷坦白,鐵面無私,光明正大[guāng míng zhèng dà]的解釋:心地光明;言行正派。正大:公正無私。出自:宋 朱熹《朱子語類 易九》第73卷:“圣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
光明正大的近義詞詳解
- 1 為國捐軀
- 拼音:
- wèi guó juān qū
- 解釋:
- 捐:獻;軀:身體,指生命。為國家犧牲生命。
- 出處: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39回:“為國捐軀赴戰場,丹心可并日爭光。”
- 2 光明磊落
- 拼音:
- guāng míng lěi luò
- 解釋:
- 磊落:錯落分明;引申指人灑脫不拘;直率開朗。指心地光明正大;胸懷坦白。
- 出處: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74卷:“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
- 3 公明正大
- 拼音:
- gōng míng zhèng dà
- 解釋:
- 公正無私,光明磊落。
- 出處:
- 清·陳確《翠薄山房帖》:“若一本于公明正大之心,則豈直如此而已。”
- 4 公而忘私
- 拼音:
- gōng ér wàng sī
- 解釋:
- 為了公事而不考慮自己的私利。
- 出處:
- 漢 賈誼《治安策》:“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
- 5 名正言順
- 拼音:
- míng zhèng yán shùn
- 解釋:
- 名正:名義或名分正當;言順:道理講得通。指名分或名義正當說起話來便順理;逆理也講得通。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當的理由。
- 出處:
- 春秋 孔子《論語 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 6 含沙射影
- 拼音:
- hán shā shè yǐng
- 解釋:
- 相傳有一種叫蜮的動物;居水中;聽到人聲;會含沙射人。被射中的人皮膚發瘡;被射中影子的人也會生病。比喻暗中攻擊或陷害人。
- 出處:
- 晉 干寶《搜神記》第12卷:“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
- 7 堂堂正正
- 拼音:
- táng táng zhèng zhèng
- 解釋:
- 原指軍隊陣容盛大。后形容光明正大。堂堂:強大威武;正正:整齊。
- 出處:
- 先秦 孫武《孫子 軍爭》:“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 8 堂皇正大
- 拼音:
- táng huáng zhèng dà
- 解釋:
- 形容言行光明公正,不偏不倚。
- 出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四回:“寶玉又聽寶釵這一番話,半是堂皇正大,半是體貼自己的私心,更覺比先心動神移。”
- 9 大公無私
- 拼音:
- dà gōng wú sī
- 解釋:
- 一心為公;沒有私心。也指處理事情公平正確;不偏袒任何一方。
- 出處:
- 清 龔自珍《論私》:“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謂大公無私也已。”
- 10 大公至正
- 拼音:
- dà gōng zhì zhèng
- 解釋:
- 至:最;正:公正。完全秉公辦理,毫不偏心
- 出處: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一章:“來懲辦林、鄧,表示自己的‘大公至正’。”
- 11 明人不做暗事
- 拼音:
- míng rén bù zuò àn shì
- 解釋:
- 心地光明的人不做鬼鬼祟祟的事。比喻有意見當面提出,不在背后搗鬼。
- 出處:
- 元 吳昌齡《張天師》第三折:“常言道:‘明人不做那暗事’,則俺這閉月羞花絕代姿,到如今自做出自當之,妝甚的謊子!”
- 12 明堂正道
- 拼音:
- míng táng zhèng dào
- 解釋:
- 猶明公正氣。
- 出處: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6回:“溫柔安靜,差不多的主子姑娘還跟不上他,才擺酒請客的費事,明堂正道的給他做了屋里人。”
- 13 殺身成仁
- 拼音:
- shā shēn chéng rén
- 解釋:
- 身:自己;殺身:舍生;成:成全;成就;仁:仁德;儒家道德的最高準則。原指犧牲生命;成全仁德。后指為了正義事業而犧牲。
- 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14 浩然之氣
- 拼音:
- hào rán zhī qì
- 解釋:
- 浩然:盛大的樣子;氣:精神;氣概。正大剛直的精神、氣質。
- 出處: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 15 舍己為人
- 拼音:
- shě jǐ wèi rén
- 解釋:
- 舍棄自己的利益而去幫助別人。
- 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先進》:“吾與點也。”朱熹集注:“初無舍己為人意,而其胸次悠然。”
- 16 舍生取義
- 拼音:
- shě shēng qǔ yì
- 解釋:
- 為了正義而犧牲生命。舍生:舍棄生命。
- 出處: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 17 舍身求法
- 拼音:
- shě shēn qiú fǎ
- 解釋:
- 舍身:舍棄身體;求法:尋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犧牲自己,遠道求經。后比喻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犧牲自己。
- 出處:
- 魯迅《且介亭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 18 行不由徑
- 拼音:
- xíng bù yóu jìng
- 解釋:
- 徑:小路,引伸為邪路。從來不走邪路。比喻行動正大光明。
- 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 19 襟懷坦白
- 拼音:
- jīn huái tǎn bái
- 解釋:
- 襟懷:胸懷;坦白:坦率。形容心地純潔;光明正大。
- 出處:
- 清 陳文述《放牛行同前韻》:“董君性仁慈,襟懷亦坦白。”
- 20 鐵面無私
- 拼音:
- tiě miàn wú sī
- 解釋:
- 形容公正嚴明;不講情面。鐵面:比喻剛直無私。
- 出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5回:“我想必得你去作個‘監社御史’,鐵面無私才好。”
光明正大的反義詞
“光明正大”單字解釋
* 光明正大的近義詞有:為國捐軀,光明磊落,公明正大,公而忘私,名正言順,含沙射影,堂堂正正,堂皇正大,大公無私,大公至正,明人不做暗事,明堂正道,殺身成仁,浩然之氣,舍己為人,舍生取義,舍身求法,行不由徑,襟懷坦白,鐵面無私,光明正大[guāng míng zhèng dà]的解釋:心地光明;言行正派。正大:公正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