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不兩立的近義詞
勢不兩立的近義詞有:不共戴天,令人切齒,令人發指,你死我活,冰炭不同器,冰炭不同爐,勢不兩全,勢不兩存,勢不并立,勢如水火,唇齒相依,水火不兼容,水火不相容,漢賊不兩立,誓不兩立,勢不兩立[shì bù liǎng lì]的解釋:兩立:并存。指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調和。出自: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一》:“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
勢不兩立的近義詞詳解
- 1 不共戴天
- 拼音:
- bù gòng dài tiān
- 解釋:
- 共:共同;戴:頂著。不跟仇敵在同一個天底下生活。形容仇恨極深;誓不兩立。
- 出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 2 令人切齒
- 拼音:
- lìng rén qiè chǐ
- 解釋:
- 令:使;切齒:牙齒相磨切,表示極其憤恨。使人非常憤恨。
- 出處:
- 《三國志 魏志 王肅傳》:“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
- 3 令人發指
- 拼音:
- lìng rén fà zhǐ
- 解釋:
- 令:使得;發指:頭發豎起來。憤怒得使人頭發都豎直起來。也作“令人發豎。”
- 出處:
- 莊周《莊子 盜跖》:“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
- 4 你死我活
- 拼音:
- nǐ sǐ wǒ huó
- 解釋:
-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形容雙方斗爭尖銳;不能共存。
- 出處:
- 元 李壽卿《度柳翠》第一折:“世俗人沒來由,爭長競短,你死我活。”
- 5 冰炭不同器
- 拼音:
- bīng tàn bù tóng qì
- 解釋:
- 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個器具里。比喻性質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不能相容。
- 出處: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顯學》:“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
- 6 冰炭不同爐
- 拼音:
- bīng tàn bù tóng lú
- 解釋:
- 比喻兩種對立的事物不能同處。
- 出處:
- 元 關漢卿《魯齋郎》第三折:“休把我衣服扯住,情知咱冰炭不同爐。”
- 7 勢不兩全
- 拼音:
- shì bù liǎng quán
- 解釋:
- 勢:情勢,狀況。指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調和
- 出處: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荀攸傳》:“今弟遘惡,此勢不兩全。”
- 8 勢不兩存
- 拼音:
- shì bù liǎng cún
- 解釋:
- 見“勢不兩立”。
- 出處:
- 《韓非子·孤憤》:“故資必不勝而勢不兩存,法術之士焉得不危?”
- 9 勢不并立
- 拼音:
- shì bù bìng lì
- 解釋:
- 勢:情勢,狀況;并立:并存。指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調和
- 出處:
- 《晉書·劉琨傳》:“臣與二虜,勢不并立。”
- 10 勢如水火
- 拼音:
- shì rú shuǐ huǒ
- 解釋:
- 形容雙方就像水火一樣互相對立,不能相勢如水火
- 11 唇齒相依
- 拼音:
- chún chǐ xiāng yī
- 解釋:
- 嘴唇和牙齒互相依靠;比喻雙方關系密切;互相依存;利害與共。也作“唇齒相濟。”
- 出處: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鮑勛傳》:“王師屢征而未有所克者,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阻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
- 12 水火不兼容
- 拼音:
- shuǐ huǒ bù xiāng róng
- 解釋:
- 容:容納。比喻二者對立,絕不兼容。
- 出處:
- 《周易 說卦》:“故水火不相逮。”
- 13 水火不相容
- 拼音:
- shuǐ huǒ bù xiāng róng
- 解釋:
- 相:相互;容:容納;相容:相互容納。指水;火本是兩種性質相反的東西;根本不能相互容納。后用來比喻人或事情彼此本質相反;根本對立。
- 出處:
- 《周易 說卦》:“故水火不相逮。”
- 14 漢賊不兩立
- 拼音:
- hàn zéi bù liǎng lì
- 解釋:
- 比喻有我無你。
- 出處:
- 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 15 誓不兩立
- 拼音:
- shì bù liǎng lì
- 解釋:
- 發誓不跟敵人并存。形容雙方仇恨極深。
- 出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4回:“瑜曰:'吾與老賊誓不兩立!'孔明曰:'事須三思,免致后悔。'”
勢不兩立的反義詞
“勢不兩立”單字解釋
* 勢不兩立的近義詞有:不共戴天,令人切齒,令人發指,你死我活,冰炭不同器,冰炭不同爐,勢不兩全,勢不兩存,勢不并立,勢如水火,唇齒相依,水火不兼容,水火不相容,漢賊不兩立,誓不兩立,勢不兩立[shì bù liǎng lì]的解釋:兩立:并存。指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