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而廢的近義詞
半途而廢的近義詞有:一曝十寒,中道而廢,前功盡棄,功虧一簣,功敗垂成,半上落下,半涂而廢,半涂而罷,廢然而返,打退堂鼓,有始無終,淺嘗輒止,虎頭蛇尾,半途而廢[bàn tú ér fèi]的解釋:半途:半途上;廢:中止。路走到一半停了下來。比喻事業沒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終。出自: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半途而廢的近義詞詳解
- 1 一曝十寒
- 拼音:
- yī pù shí hán
- 解釋:
- 曝:曬。原意是說,雖然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一天,凍十天,也不可能生長。比喻學習或工作一時勤奮,一時又懶散,沒有恒心。
- 出處: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2 中道而廢
- 拼音:
- zhōng dào ér fèi
- 解釋:
- 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
- 出處:
- 西漢·戴圣《禮記·表記》:“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
- 3 前功盡棄
- 拼音:
- qián gōng jìn qì
- 解釋:
- 以前的功勞、成績完全丟失;或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費。
- 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周本紀》:“今又將兵出塞,過兩周,倍韓,攻梁,一舉不得,前功盡棄。”
- 4 功虧一簣
- 拼音:
- gōng kuī yī kuì
- 解釋:
- (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沒有完成。比喻一件事情只差一點而沒有成功。
- 出處:
- 《尚書 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 5 功敗垂成
- 拼音:
- gōng bài chuí chéng
- 解釋:
- 垂:接近;將近。事情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了。多含有惋惜之意。
- 出處:
- 《晉書 謝玄傳論》:“廟算有余,良圖不果;降齡何促,功敗垂成。”
- 6 半上落下
- 拼音:
- bàn shàng luò xià
- 解釋:
- 猶半途而廢。
- 出處:
- 《朱子全書》卷十五:“圣人不肯半上落下,直是做到底。”又卷九:“人各有個知識,須是推致而極其至,不然半上落下,終不濟事。”
- 7 半涂而廢
- 拼音:
- bàn tú ér fèi
- 解釋:
- 半路上終止。比喻做事情有始無終。
- 出處:
- 參見“半途而廢”。
- 8 半涂而罷
- 拼音:
- bàn tú ér bà
- 解釋:
- 半路上終止。比喻做事情有始無終。同“半涂而廢”。
- 出處:
- 唐 韓愈《論淮西事宜狀》:“陛下持之不堅,半涂而罷,傷威損費,為弊必深。”
- 9 廢然而返
- 拼音:
- fèi rán ér fǎn
- 解釋:
- 廢然:形容疑慮消除。原指怒氣消失;恢復常態。現指敗興而歸。
- 出處:
- 莊周《莊子 德充符》:“我拂然而怒,而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
- 10 打退堂鼓
- 拼音:
- dǎ tuì táng gǔ
- 解釋:
- 退堂:指古代封建官吏坐堂問事完畢。封建官吏在退堂前;差役要打退堂鼓;表示停止辦公或審理案件結束。現比喻跟人共同做事時中途退出。也比喻遇到困難或問題時;向后退縮。
- 出處:
- 元 關漢卿《竇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將馬來,回私宅去也。”
- 11 有始無終
- 拼音:
- yǒu shǐ wú zhōng
- 解釋:
- 有開始;沒有結尾。指做事不能堅持到底。
- 出處:
- 漢 揚雄《法言 孝至》:“或問:‘德有始而無終與有終而無始也,孰寧?’”
- 12 淺嘗輒止
- 拼音:
- qiǎn cháng zhé zhǐ
- 解釋:
- 淺:初步;輒:就。略微嘗試一下就停止了。形容學習不深入鉆研。
- 出處:
- 清 彭養鷗《黑籍冤魂》:“此物非不可嘗,茍文人墨客,淺嘗輒止,用以悅性陶情,有何不可?”
- 13 虎頭蛇尾
- 拼音:
- hǔ tóu shé wěi
- 解釋:
- 頭大像老虎一樣;尾巴像蛇一樣細。比喻做事有始無終;起初聲勢很大;后來勁頭很小。
- 出處:
- 元 康進之《李逵負棘》第二折:“則為你兩頭白面搬興廢,轉背言詞說是非,這廝狗行狼心,虎頭蛇尾。”
半途而廢的反義詞
“半途而廢”單字解釋
* 半途而廢的近義詞有:一曝十寒,中道而廢,前功盡棄,功虧一簣,功敗垂成,半上落下,半涂而廢,半涂而罷,廢然而返,打退堂鼓,有始無終,淺嘗輒止,虎頭蛇尾,半途而廢[bàn tú ér fèi]的解釋:半途:半途上;廢:中止。路走到一半停了下來。比喻事業沒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