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執己見的近義詞
固執己見的近義詞有:一意孤行,不可理喻,剛愎自用,回心轉意,固執不通,固執成見,堅執不從,怙惡不悛,無可無不可,獨斷專行,自以為是,固執己見[gù zhí jǐ jiàn]的解釋:固:頑固;執:堅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見解;不肯改變。出自:《宋史 陳宓傳》:“固執己見,動失人心。”
固執己見的近義詞詳解
- 1 一意孤行
- 拼音:
- yī yì gū xíng
- 解釋:
- 不接受人家的勸告;頑固地堅持自己的主觀意見去做(行:行動;做)。
- 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禹為人廉倨。為吏以來,舍無食客。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 2 不可理喻
- 拼音:
- bù kě lǐ yù
- 解釋:
- 理:道理;事理;喻:開導;使明白。不能夠用道理來開導、說服他。形容態度蠻橫不講理。
- 出處:
- 明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 褐蓋》:“要之,此輩不可理喻,亦不足深詰也。”
- 3 剛愎自用
- 拼音:
- gāng bì zì yòng
- 解釋:
- 剛:強硬。愎:固執;任性。剛愎:倔強固執;不接受別人的意見。自用:自以為是。固執任性;自以為是。
- 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剛愎不仁,未肯用命。”
- 4 回心轉意
- 拼音:
- huí xīn zhuǎn yì
- 解釋:
- 回、轉:掉轉、扭轉;心、意:心思。重新考慮;改變原來的想法和態度。
- 出處:
- 元 高則誠《琵琶記》第31出:“怕你爹爹也有回心轉意時節,且更耐看如何?”
- 5 固執不通
- 拼音:
- gù zhí bù tōng
- 解釋:
- 固:頑固;執:堅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變通
- 出處:
- 李脃人《暴風雨前》第三部分:“偏偏室里坐的恰又是那個固執不通的吳翹胡子。”
- 6 固執成見
- 拼音:
- gù zhí chéng jiàn
- 解釋:
- 見“固執己見”。
- 出處:
- 茅盾《子夜》九:“如果蓀甫一定要固執成見,那就拉倒。”
- 7 堅執不從
- 拼音:
- jiān zhí bù cóng
- 解釋:
- 堅持自己的主張,不聽從別人的意見。
- 出處:
- 元 無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折:“小官勸他且待兵戈稍定,再做商量,爭奈元帥堅執不從。”
- 8 怙惡不悛
- 拼音:
- hù
- 解釋:
- 一貫作惡;屢教不改。怙:堅持;悛:悔改。
- 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
- 9 無可無不可
- 拼音:
- wú kě wú bù kě
- 解釋:
- 表示怎樣辦都行,沒有一定的主見。
- 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于是,是無可無不可。”
- 10 獨斷專行
- 拼音:
- dú duàn zhuān xíng
- 解釋:
- 斷:決斷;做決定。獨自作出決定;自己想怎樣做就怎樣做。形容行事不民主。
- 出處: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在他卻不免有點獨斷獨行,不把督撫放在眼里。”
- 11 自以為是
- 拼音:
- zì yǐ wéi shì
- 解釋:
- 自己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形容主觀、不虛心。(為:認為;是:對;正確)。
- 出處: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眾皆悅之,自以為是。”
固執己見的反義詞
“固執己見”單字解釋
* 固執己見的近義詞有:一意孤行,不可理喻,剛愎自用,回心轉意,固執不通,固執成見,堅執不從,怙惡不悛,無可無不可,獨斷專行,自以為是,固執己見[gù zhí jǐ jiàn]的解釋:固:頑固;執:堅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見解;不肯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