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崩瓦解的近義詞
土崩瓦解的近義詞有:一觸即潰,一敗涂地,一蹶不振,不可收拾,眾叛親離,冰消瓦解,冰解凍釋,分化瓦解,分崩離析,危如累卵,四分五裂,地崩山摧,支離破碎,桑落瓦解,潰不成軍,狼狽不堪,瓦解冰消,瓦解土崩,落花流水,豆剖瓜分,風聲鶴唳,土崩瓦解[tǔ bēng wǎ jiě]的解釋:像土塊散開;瓦片破碎一樣。形容徹底崩潰;不可收拾。出自:東漢 班固《秦紀論》:“秦之積弱,天下土崩瓦解。”
土崩瓦解的近義詞詳解
- 1 一觸即潰
- 拼音:
- yī chù jí kuì
- 解釋:
- 一碰就崩潰。形容極脆弱;經不起一碰。
- 出處: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一章:“奕山與奕經同樣,經過輕舉妄動,一觸即潰、喪膽、乞降三個程序,結束了浙江軍事。”
- 2 一敗涂地
- 拼音:
- yī bài tú dì
- 解釋:
- 一:一旦;涂地:“肝腦涂地”的省略。一旦失敗就肝腦涂地。形容徹底失敗;不可收拾。
- 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天下方擾,諸侯并起,今置將不善,一敗涂地。”
- 3 一蹶不振
- 拼音:
- yī jué bù zhèn
- 解釋:
- 蹶:跌倒;振:振作。跌倒了再也爬不起來。比喻遭到失敗;挫折;就再也不能振作起來。
- 出處:
- 西漢 劉向《說苑 說叢》:“一噎之故,絕谷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
- 4 不可收拾
- 拼音:
- bù kě shōu shí
- 解釋:
- 收拾:整理。原意是沒法歸類整頓;后形容事物敗壞到無法整頓或無法挽救的地步。
- 出處:
- 唐 韓愈《送高閑上人序》:“泊與淡相遭,頹墮委靡,潰敗不可收拾。”
- 5 眾叛親離
- 拼音:
- zhòng pàn qīn lí
- 解釋:
- 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陷于孤立;不得人心。叛:背叛;離:離開;背。
- 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 6 冰消瓦解
- 拼音:
- bīng xiāo wǎ jiě
- 解釋:
- 冰消:像冰一樣融化;瓦解:指事物的崩潰或分裂。像冰融化了;瓦分解一樣。比喻完全消失或徹底崩潰。
- 出處:
- 晉 成公綏《云賦》:“于是玄風仰散,歸云四旋,冰消瓦解,奕奕翩翩。”
- 7 冰解凍釋
- 拼音:
- bīng jiě dòng shì
- 解釋:
- 如同冰凍融化一般。比喻困難或障礙消除。
- 出處:
- 先秦 莊周《莊子 庚桑楚》:“南榮趎曰:‘然則是至人之德已乎?’曰:‘非也,是乃所謂冰解凍釋者。’”
- 8 分化瓦解
- 拼音:
- fēn huà wǎ jiě
- 解釋:
- 瓦解:制瓦時先用陶土制成圓筒形;再分部為四片;即成瓦。使對方的力量分裂、離散。
- 出處:
- 秦牧《湘陰熱浪記》:“則以政策攻心,分化瓦解,迫使他們投降。”
- 9 分崩離析
- 拼音:
- fēn bēng lí xī
- 解釋:
- 崩:倒塌崩裂;析:散開;解體。分裂崩潰;離散解體。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 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 10 危如累卵
- 拼音:
- wēi rú lěi luǎn
- 解釋:
- 比喻形勢非常危險;如同堆起來的蛋;隨時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累:堆;卵:蛋。
- 出處: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四》:“當是時,魏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從謀。”
- 11 四分五裂
- 拼音:
- sì fēn wǔ liè
- 解釋:
-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團結;不統一。
- 出處: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一》:“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于韓,是韓攻其西;不親于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 12 地崩山摧
- 拼音:
- dì bēng shān cuī
- 解釋:
- 土地崩裂,山嶺倒塌。多形容巨大變故。
- 出處:
- 唐 李白《蜀道難》:“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方鉤連。”
- 13 支離破碎
- 拼音:
- zhī lí pò suì
- 解釋:
- 支離:分散。形容散亂不整;殘缺不全。
- 出處:
- 元 許謙《白云集》:“近代以文辭取士,而不考其實,惟務雕鐫鏤刻,破碎支離,波淫邪遁之辭,靡所不至。”
- 14 桑落瓦解
- 拼音:
- sāng luò wǎ jiě
- 解釋:
- 象桑葉枯落,屋瓦解體。形容事勢敗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 出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孔融傳》:“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桑落瓦解,其勢可見。”
- 15 潰不成軍
- 拼音:
- kuì bù chéng jūn
- 解釋:
- 潰:散亂。軍隊被打得七零八落;敗得不成樣子。形容軍隊慘敗。
- 出處: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等待著敵人的銳氣開始衰落時,抓住要害猛力擊,就可以把敵人殺得潰不成軍。”
- 16 狼狽不堪
- 拼音:
- láng bèi bù kān
- 解釋:
- 狼狽:疲憊、窘迫的樣子;堪:忍受。指困頓窘迫的樣子。
- 出處:
- 宋 朱熹《與政府札子》:“風痰大作,頭目旋暈,幾欲僵臥,今已累日,精神愈見昏慢,委是狼狽不堪。”
- 17 瓦解冰消
- 拼音:
- wǎ jiě bīng xiāo
- 解釋:
- 比喻完全消逝或徹底崩潰。
- 出處: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48回:“于是熱烘烘的一件大事,輕輕的被他弄得瓦解冰消。”
- 18 瓦解土崩
- 拼音:
- wǎ jiě tǔ bēng
- 解釋:
- 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樣,不可收拾。比喻徹底垮臺。
- 出處:
- 東漢 班固《漢書 鄒陽傳》:“使吳失與而無助,跬步獨進,瓦解土崩,破敗而不救。”
- 19 落花流水
- 拼音:
- luò huā liú shuǐ
- 解釋:
- 指花殘凋落;隨流水漂去。原形容殘敗的暮春景色。常比喻好時光的流逝。后用來比喻殘亂而零落的樣子。或比喻敵人被打得慘敗。也作“流水落花”。
- 出處:
- 唐 李群玉《奉和張舍人送秦煉師歸岑公山》詩:“蘭浦蒼蒼春欲暮,落花流水思離襟。”
- 20 豆剖瓜分
- 拼音:
- dòu pōu guā fēn
- 解釋:
- 豆出莢;瓜切開。比喻被分割;被侵占。
- 出處:
- 南朝 宋 鮑照《蕪城賦》:“出入三代,五百余載,竟瓜剖而豆分。”
- 21 風聲鶴唳
- 拼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解釋:
- 唳:鶴鳴聲。風吹的響聲和仙鶴的叫聲。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
- 出處:
- 唐 房玄齡《晉書 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土崩瓦解的反義詞
“土崩瓦解”單字解釋
* 土崩瓦解的近義詞有:一觸即潰,一敗涂地,一蹶不振,不可收拾,眾叛親離,冰消瓦解,冰解凍釋,分化瓦解,分崩離析,危如累卵,四分五裂,地崩山摧,支離破碎,桑落瓦解,潰不成軍,狼狽不堪,瓦解冰消,瓦解土崩,落花流水,豆剖瓜分,風聲鶴唳,土崩瓦解[tǔ bēng wǎ jiě]的解釋:像土塊散開;瓦片破碎一樣。形容徹底崩潰;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