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口同聲的近義詞
異口同聲的近義詞有:一口同聲,一口同音,萬口一辭,不約而同,不謀同辭,不謀而合,交口同聲,眾口一詞,眾口同聲,同聲一辭,同然一辭,如出一口,異口同辭,異口同音,異口同韻,有口皆碑,百口同聲,相與一口,異口同聲[yì kǒu tóng shēng]的解釋:異:不同。不同的嘴說出同樣的話。形容人們的說法完全一致。也作“異口同音”。出自:晉 葛洪《抱樸子 道意》:“左右小人,并云不可,阻之者眾,本無至心,而諫怖者,異口同聲。”
異口同聲的近義詞詳解
- 1 一口同聲
- 拼音:
- yī kǒu tóng shēng
- 解釋:
- 猶一口同音。
- 出處: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因天時尚早,復到街上訪問本府政績,竟是一口同聲說好。”
- 2 一口同音
- 拼音:
- yī kǒu tóng yīn
- 解釋:
- 猶言眾口一詞。
- 出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所以聽得周三說了一句,大家就一口同音說,以義氣為重。”
- 3 萬口一辭
- 拼音:
- wàn kǒu yī cí
- 解釋:
- 千千萬萬人說同樣的話。比喻意見一致。
- 出處:
- 唐 孫樵《武皇遺劍錄》:“群疑膠牢,萬口一辭。”
- 4 不約而同
- 拼音:
- bù yuē ér tóng
- 解釋:
- 約:約定;同:相同。事先沒有經過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動卻完全一致。
- 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
- 5 不謀同辭
- 拼音:
- bù móu tóng cí
- 解釋:
- 指事前沒有商量而意見完全一致。
- 出處:
- 《后漢書 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謀同辭。”
- 6 不謀而合
- 拼音:
- bù móu ér hé
- 解釋:
- 謀:計議;商議;合:相合一致。事先沒有商量過而彼此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
- 出處:
- 晉 干寶《搜神記》第二卷:“二人之言,不謀而合。”
- 7 交口同聲
- 拼音:
- jiāo kǒu tóng shēng
- 解釋:
- 猶言眾口一詞。
- 出處: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4卷:“以故人人到母后跟前,交口同聲,譽稱晉王仁孝聰明,不似太子寡恩傲禮。”
- 8 眾口一詞
- 拼音:
- zhòng kǒu yī cí
- 解釋:
- 所有的人都說同樣的話。眾口一詞
- 出處:
- 唐 令狐楚《謝賜冬衣狀》:“自臣而下,萬口一聲。”
- 9 眾口同聲
- 拼音:
- zhòng kǒu tóng shēng
- 解釋:
- 大家所說的都一樣
- 出處: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59回:“但見朱仙鎮上的百姓,一路攜老挈幼,頭頂香盤,挨挨擠擠,眾口同聲攀留元帥,哭聲震地。”
- 10 同聲一辭
- 拼音:
- tóng shēng yī cí
- 解釋:
- 猶言眾口一辭。指大家說得都一樣。
- 出處:
- 清·陳確《死節論》:“何至使八百諸侯同聲一辭,冠帶之倫服膺新命!”
- 11 同然一辭
- 拼音:
- tóng rán yī cí
- 解釋:
- 猶異口同聲。指大家說得都一樣。
- 出處:
- 唐·韓愈《諱辯》:“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辭。”
- 12 如出一口
- 拼音:
- rú chū yī kǒu
- 解釋:
- 象從一張嘴里說出來的。形容許多人說法一樣。
- 出處: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內儲說下》:“問左右,左右言無有,如出一口。”
- 13 異口同辭
- 拼音:
- yì kǒu tóng cí
- 解釋:
- 異:不同。大家說得都一樣。形容人們的說法完全一致
- 出處:
- 唐·陳子昂《為喬補闕論突厥表》:“臣具委細問其嘖北事,皆異口同辭。”
- 14 異口同音
- 拼音:
- yì kǒu tóng yīn
- 解釋:
- 不同人說同樣的話,形容看法、意見完全一致。
- 出處:
- 南朝·梁·沈約《宋書·庾炳之傳》:“伏復深思,只有愚滯,今之事跡,異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測得物之數耳。”
- 15 異口同韻
- 拼音:
- yì kǒu tóng yùn
- 解釋:
- 指大家說得都一樣。同“異口同音”。
- 出處:
- 老舍《趙子曰》第一:“現在的人們不但不復以窄窄金蓮為美,反異口同韻的詆為丑惡。”
- 16 有口皆碑
- 拼音:
- yǒu kǒu jiē bēi
- 解釋:
- 碑:記功的石碑;皆:都是。所有人的嘴都是記載功德的碑石。形容為人們普遍稱頌。
- 出處: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寶峰文禪師法嗣 太平安禪師》:“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 17 百口同聲
- 拼音:
- bǎi kǒu tóng shēng
- 解釋:
- 大家所說的都一樣。
- 出處:
- 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時已亭午,小珠跌坐墳下,哭個不住。末后禿頭與跟人勸止,大眾百口同聲,小珠方停了哭,謝了善人村父老,就到禿頭家來。”
- 18 相與一口
- 拼音:
- xiāng yǔ yī kǒu
- 解釋:
- 串通一氣,異口同聲
- 出處: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孤憤》:“朋黨比周,相與一口,惑主敗法,以亂士民。”
異口同聲的反義詞
“異口同聲”單字解釋
* 異口同聲的近義詞有:一口同聲,一口同音,萬口一辭,不約而同,不謀同辭,不謀而合,交口同聲,眾口一詞,眾口同聲,同聲一辭,同然一辭,如出一口,異口同辭,異口同音,異口同韻,有口皆碑,百口同聲,相與一口,異口同聲[yì kǒu tóng shēng]的解釋:異:不同。不同的嘴說出同樣的話。形容人們的說法完全一致。也作“異口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