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風披靡的近義詞
望風披靡的近義詞有:一觸即潰,一敗涂地,不戰而潰,應風披靡,望風而逃,望風而降,望風而靡,潰不成軍,節節失利,節節敗退,風聲鶴唳,望風披靡[wàng fēng pī mǐ]的解釋:草木隨風倒伏。比喻軍隊毫無斗志;老遠看到對方的氣勢很盛;沒交鋒就潰散了。披靡:草木隨風倒伏。出自:漢 司馬相如《上林賦》:“應風披靡,吐芳揚烈。”
望風披靡的近義詞詳解
- 1 一觸即潰
- 拼音:
- yī chù jí kuì
- 解釋:
- 一碰就崩潰。形容極脆弱;經不起一碰。
- 出處: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第一章:“奕山與奕經同樣,經過輕舉妄動,一觸即潰、喪膽、乞降三個程序,結束了浙江軍事。”
- 2 一敗涂地
- 拼音:
- yī bài tú dì
- 解釋:
- 一:一旦;涂地:“肝腦涂地”的省略。一旦失敗就肝腦涂地。形容徹底失敗;不可收拾。
- 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天下方擾,諸侯并起,今置將不善,一敗涂地。”
- 3 不戰而潰
- 拼音:
- bù zhàn ér kuì
- 解釋:
- 潰:潰敗。沒有開戰就自行崩潰。形容毫無戰斗力
- 出處: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9回:“孫臏使人挑龐涓之頭示之,步軍不戰而潰。”
- 4 應風披靡
- 拼音:
- yìng fēng pī mǐ
- 解釋:
- 披靡:草木隨風散倒。草木隨風倒伏。比喻軍隊毫無斗志,老遠看到對方的氣勢很盛,沒有交鋒就潰散了
- 出處:
-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應風披靡,吐芳揚烈。”
- 5 望風而逃
- 拼音:
- wàng fēng ér táo
- 解釋:
- 遠遠望見對方的氣勢很盛;就嚇得逃跑了。風:風聲;氣勢。
- 出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曹操以百萬之眾,聞吾之名,望風而逃,今汝何人,敢不投降!”
- 6 望風而降
- 拼音:
- wàng fēng ér jiàng
- 解釋:
- 風:蹤影。降:投降。看見敵人的影子便繳械投降。形容軍隊毫無士氣。
- 出處:
- 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三折:“自起兵之后,所過城池望風而降。”
- 7 望風而靡
- 拼音:
- wàng fēng ér mí
- 解釋:
- ①見對方的威勢就服服帖帖。形容畏懼之狀。②望見對方就為之折服傾倒。形容欽敬之狀。③同“望風披靡”。
- 出處:
- 《漢書·杜周傳》:“天下莫不望風而靡,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骨肉親屬莫不股栗。”唐·陳子昂《堂弟孜墓志銘》:“是以鄉里長幼,望風而靡;邦國賢豪,聞名而悅服。”
- 8 潰不成軍
- 拼音:
- kuì bù chéng jūn
- 解釋:
- 潰:散亂。軍隊被打得七零八落;敗得不成樣子。形容軍隊慘敗。
- 出處: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等待著敵人的銳氣開始衰落時,抓住要害猛力擊,就可以把敵人殺得潰不成軍。”
- 9 節節敗退
- 拼音:
- jié jié bài tuì
- 解釋:
- 形容接連失敗退縮
- 出處:
-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南北兩戰場節節敗退,長江要塞節節失守。”
- 10 風聲鶴唳
- 拼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解釋:
- 唳:鶴鳴聲。風吹的響聲和仙鶴的叫聲。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
- 出處:
- 唐 房玄齡《晉書 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望風披靡的反義詞
“望風披靡”單字解釋
* 望風披靡的近義詞有:一觸即潰,一敗涂地,不戰而潰,應風披靡,望風而逃,望風而降,望風而靡,潰不成軍,節節失利,節節敗退,風聲鶴唳,望風披靡[wàng fēng pī mǐ]的解釋:草木隨風倒伏。比喻軍隊毫無斗志;老遠看到對方的氣勢很盛;沒交鋒就潰散了。披靡:草木隨風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