秕怎么讀 秕的意思

漢字 | 秕 |
---|---|
讀音 |
|
注音 | ㄅㄧˇ |
部首 | [禾] 禾木旁 |
筆畫 | 總筆畫:9 部外:4 |
異體字 | 粃 ?? |
字形結構 | 左右結構 |
統一編碼 | 基本區 U+79D5 |
其它編碼 | 五筆:txxn 倉頡:hdpp 鄭碼:mfrr 四角:22910 |
筆順編碼 | 312341535 |
筆順筆畫 | ノ一丨ノ丶一フノフ |
筆順名稱 | 撇 橫 豎 撇 點 橫 豎提 撇 豎彎鉤 |
秕字的意思
1.秕子:秕糠。
2.(子實)不飽滿:秕粒。秕谷子。
3.惡;壞:秕政。
秕字的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秕
bǐ ㄅㄧˇ
子實不飽滿:秕子(不飽滿的子實)。秕糠(秕子和糠,喻沒有價值的東西)。 壞,不良:秕政(不良的政治措施)。 古同“紕”,紕謬。英語 empty grain or rice husk, chaff
德語 siehe 粃pi3, auch bi3
秕字的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秕
粃 bǐ
〈名〉
(1) 中空或不飽滿的谷粒 [blighted grain]
秕,不成粟也。從禾,比聲。——《說文》
用秕稗也。——《左傳·定公十年》。注:“谷不成者。今蘇俗呼谷不充者曰癟谷,蓋即此字。字亦以粃為之。”
(2) 又如:秕稗(秕與稗。喻敗壞無用之物);秕蠹(癟谷和蠹蟲。比喻不良、有害之物);秕糧(稗草)
詞性變化
◎ 秕 bǐ
〈形〉
壞,惡 [evil]。如:秕僻(比喻政事和教化的不善);秕政(弊政,指不良的有害的政治措施)
◎ 秕 bǐ
〈動〉
敗壞 [ruin;undermine]。如:秕敝(敗壞,破舊);秕僻(邪僻敗壞)
秕字的辭典解釋
谷類植物所結的果實,虛有外殼,里面卻是中空的,稱為「秕」或「秕谷」。《說文解字·禾部》:「秕,不成粟也。」《書經·仲虺之誥》:「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宋·蘇軾〈稼說〉:「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俗稱為「癟子」。
形谷物中空不飽滿的。如:「秕子」。
不好的、有名無實的。如:「秕政」。
康熙字典解釋
秕【午集下】【禾部】 康熙筆畫:9畫,部外筆畫:4畫
《唐韻》??履切,音??。不成粟也。《書·仲虺之誥》若粟之有秕。《左傳·定十年》夾谷之會,孔丘曰:若其不具用秕??也。《註》秕,穀不成者。
又喩穢也。《後漢·安帝贊》秕我王度。
又《集韻》《韻會》??補履切,音比。
又《集韻》頻脂切,音毗。義??同。或作粃。《莊子·逍遙遊》塵垢粃糠。《註》粃糠猶煩碎。或省作??。
說文解字解釋
說文解字
秕【卷七】【禾部】
不成粟也。從禾比聲。卑履切
說文解字注
(秕)不成粟也。按不成粟之字從禾。惡米之字從米。而皆比聲。此其別也。左傳。若其不具。用秕粺也。杜云。秕、穀不成者。僞古文云。若粟之有秕。呂覽云。凡禾之患。不俱生而俱死。是以先生者美米。後生者多秕。是故其耨也。長其兄而去其弟。按今俗??穀之不充者曰?。補結切。卽秕之俗音俗字也。引伸之凡敗者曰秕。漢書曰。秕我王度。從禾。比聲。卑履切。十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