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義勇為的近義詞
見義勇為的近義詞有:臨危不懼,義不容辭,俠肝義膽,冷眼旁觀,當仁不讓,急公好義,打抱不平,扶危濟困,拔刀相助,挺身而出,無所畏懼,無私無畏,濟困扶危,疾惡如仇,袖手旁觀,見義敢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鋌而走險,雪中送炭,見義勇為[jiàn yì yǒng wéi]的解釋:義:正義;勇:勇敢;為;做。見到正義的事情勇于去做。出自: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見義勇為的近義詞詳解
- 1 臨危不懼
- 拼音:
- lín wēi bù jù
- 解釋:
- 臨:碰到;面臨;懼:害怕;畏懼。面對危難;絲毫也不畏懼。
- 出處:
- 《鄧析子 無厚》:“死生有命,貧富有時。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貧賤者,不知時也。故臨難不懼。”
- 2 義不容辭
- 拼音:
- yì bù róng cí
- 解釋:
- 義:道義;容:允許。辭:推辭。道義上不允許推辭。
- 出處: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誼,小婿義不容辭。”
- 3 俠肝義膽
- 拼音:
- xiá gān yì dǎn
- 解釋:
- 俠客的肝、義士的膽。形容見義勇為、鋤強扶弱、打抱不平的心腸和行動。
- 出處:
- 《蒲柳人家 后記》:“一家聽著,先是生氣,擔驚,繼而又被趙錄明的俠肝義膽和一片熱心所感動了。”
- 4 冷眼旁觀
- 拼音:
- lěng yǎn páng guān
- 解釋:
- 冷:冷漠;冷淡;冷靜;眼:目光;表情神態。以冷淡的眼光在一旁觀看。形容置身事外;毫不動心地在一旁靜觀事態變化。
- 出處:
- 宋 朱熹《答黃直卿》:“冷眼旁觀,手足俱露,甚可笑也。”
- 5 當仁不讓
- 拼音:
- dāng rén bù ràng
- 解釋:
- 碰到應該做的好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托;不謙讓。當:面對著;仁:原指正義的事;現泛指應該做的好事。
- 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當仁不讓于師。”朱熹集注:“當仁,以仁為己任也。”
- 6 急公好義
- 拼音:
- jí gōng hào yì
- 解釋:
- 急:急于;公:公眾;好:喜好;義:義舉。熱心公益;見義勇為。
- 出處:
- 清 錢謙益《錢牧齋尺牘》:“使急公好義者信從,而吝嗇顧錢者不得不聽。”
- 7 打抱不平
- 拼音:
- dǎ bào bù píng
- 解釋:
- 在雙方爭執中;主動介入;幫助受到欺壓的人;打擊實施強暴者。
- 出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5回:“那黃湯難道灌喪了狗肚子里去了?氣的我只要替平兒打抱不平。”
- 8 扶危濟困
- 拼音:
- fú wēi jì kùn
- 解釋:
- 扶:幫助;支持;濟:拯救。扶持、救濟生活困苦、處境危急的人。比喻盡力救助別人的危難。
- 出處: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素知將軍仗義行仁,扶危濟困,不想果然如此義氣!”
- 9 拔刀相助
- 拼音:
- bá dāo xiāng zhù
- 解釋:
- 拔刀幫助被欺侮的人;形容見義勇為。常與“路見不平”搭配使用。
- 出處:
- 元 無名氏《連環記》第四折:“連李肅也不忿其事,因此拔刀相助,得成大功。”
- 10 挺身而出
- 拼音:
- tǐng shēn ér chū
- 解釋:
- 形容遇到危難時;勇敢地站出來;擔當其任。挺:挺起身來;勇敢剛毅的樣子。
- 出處:
- 《舊五代史 周 唐景思傳》:“后數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鄰郡,得援軍數百,逐其草冠,復有其城,毫民賴是以濟。”
- 11 無所畏懼
- 拼音:
- wú suǒ wèi jù
- 解釋:
- 畏懼:害怕。沒有什么可害怕的。形容什么也不怕。
- 出處:
- 《魏書 董紹傳》:“此是紹之壯辭,云巴人勁勇,見敵無所畏懼,非實瞎也。”
- 12 無私無畏
- 拼音:
- wú sī wú wèi
- 解釋:
- 因為不自私而無所畏懼。無私無畏
- 13 濟困扶危
- 拼音:
- jì kùn fú wēi
- 解釋:
- 濟:接濟;扶:扶助。幫助陷入危困境地的人。
- 出處:
- 元 王實甫《西廂記》:“則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憑著這濟困扶危書一緘。”
- 14 疾惡如仇
- 拼音:
- jí è rú chóu
- 解釋:
- 疾:厭惡;憎恨;惡:指壞人壞事。痛恨壞人壞事像痛恨仇敵一樣。
- 出處:
- 漢 孔融《薦禰衡表》:“忠果正直,志懷霜月,見善若驚,疾惡如仇。”
- 15 袖手旁觀
- 拼音:
- xiù shǒu páng guān
- 解釋:
- 把手揣在袖子里站在旁邊看。形容置身事外;不加過問或不予協助。袖手:把手揣在袖子里。
- 出處:
- 宋 蘇軾《朝辭赴定州論事狀》:“奕棋者勝負之形,雖國工有所不盡,而袖手旁觀者常盡之。”
- 16 見義敢為
- 拼音:
- jiàn yì gǎn wéi
- 解釋:
- 見“見義勇為”。
- 出處:
- 宋·曾鞏《太子賓客致仕陳公神道碑銘》:“為吏明悟敏捷,見義敢為,不少屈以求合。”
- 17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 拼音:
- lù jiàn bù píng,bá dāo xiāng zhù
- 解釋:
- 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見義勇為
- 出處:
- 元 楊顯之《酷寒亭》楔子:“這個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則是誤傷人命。”
- 18 鋌而走險
- 拼音:
- tǐng ér zǒu xiǎn
- 解釋:
- 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采取冒險行為。鋌:快跑的樣子;走險:奔赴險地。
- 出處:
- 《左傳 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 19 雪中送炭
- 拼音:
- xuě zhōng sòng tàn
- 解釋:
- 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以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 出處:
- 宋 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見義勇為的反義詞
“見義勇為”單字解釋
* 見義勇為的近義詞有:臨危不懼,義不容辭,俠肝義膽,冷眼旁觀,當仁不讓,急公好義,打抱不平,扶危濟困,拔刀相助,挺身而出,無所畏懼,無私無畏,濟困扶危,疾惡如仇,袖手旁觀,見義敢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鋌而走險,雪中送炭,見義勇為[jiàn yì yǒng wéi]的解釋:義:正義;勇:勇敢;為;做。見到正義的事情勇于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