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利忘義的近義詞
見利忘義的近義詞有:不知恩義,臨財茍得,利令智昏,利欲熏心,唯利是圖,忘恩負義,損人利己,據為己有,有奶便是娘,監守自盜,知恩不報,背信棄義,見錢眼開,財迷心竅,貪利忘義,過河抽板,過河拆橋,見利忘義[jiàn lì wàng yì]的解釋: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形容人貪財自私。出自:東漢 班固《漢書 樊酈滕灌靳周傳》:“當孝文時,天下以酈寄為賣友。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見利忘義的近義詞詳解
- 1 臨財茍得
- 拼音:
- lín cái gǒu dé
- 解釋:
- 臨:面對;茍:茍且,隨便。面對錢財隨便求取,見利忘義
- 出處: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9卷:“反比那面是背非,臨財茍得,見利忘義一班峨冠博帶的不同。”
- 2 利令智昏
- 拼音:
- lì lìng zhì hūn
- 解釋:
- 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志不清楚。形容因貪圖私利;使人頭腦發昏;甚至失去理智。
- 出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贊》:“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
- 3 利欲熏心
- 拼音:
- lì yù xūn xīn
- 解釋:
- 利:名利;欲:欲望;熏:熏染;侵襲。貪財圖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竅。
- 出處:
- 宋 黃庭堅《贈別李次翁》詩:“利欲熏心,隨人翕張。”
- 4 唯利是圖
- 拼音:
- wéi lì shì tú
- 解釋:
- 只要有利就去追求。惟:只有;惟獨;圖:貪圖;追求。
- 出處:
- 晉 葛洪《抱樸子》:“名過其實,由于夸誑,內抱貪濁,惟利是圖。”
- 5 忘恩負義
- 拼音:
- wàng ēn fù yì
- 解釋:
- 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反而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恩:恩惠;負:違背;義:情義。
- 出處:
- 元 楊文奎《兒女團圓》:“他怎生忘恩負義?你雪堆兒里扶起他來那。”
- 6 損人利己
- 拼音:
- sǔn rén lì jǐ
- 解釋:
- 損害別人;使自己得到好處。利:使得到好處。
- 出處:
- 元 無名氏《陳州糶米》:“做的個上梁不正,只待要損人利己惹人憎。”
- 7 據為己有
- 拼音:
- jù wéi jǐ yǒu
- 解釋:
- 據:占據。以不正當的手段占據國家、集體或他人的錢、財、物品等。
- 出處: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我故倡為析居之儀,將大宅良田,強奴巧婢,悉據為己有。”
- 8 有奶便是娘
- 拼音:
- yǒu nǎi biàn shì niáng
- 解釋:
- 比喻貪利忘義,誰給好處就投靠誰
- 出處:
- 魯迅《我的第一個師父》:“便是所謂‘有奶便是娘’,在人格上是很不足道的。”
- 9 監守自盜
- 拼音:
- jiān shǒu zì dào
- 解釋:
- 監守:看管;盜:盜竊。盜竊自己經管的財物。
- 出處:
- 東漢 班固《漢書 刑法志》:“守縣官財物而即盜之。已論命復有笞罪者,皆棄市。”顏師古注:“即今律所謂主守自盜者也。”
- 10 背信棄義
- 拼音:
- bèi xìn qì yì
- 解釋:
- 背:違背。信:信用;棄:丟棄;義:道義。不講信用。不講道義也作“棄信忘義”。
- 出處:
- 《北史 周紀下 高祖武帝》:“背惠怒鄰,棄信忘義。”
- 11 見錢眼開
- 拼音:
- jiàn qián yǎn kāi
- 解釋:
- 見到錢財就眉開眼笑。
- 出處:
- 清 李漁《比目魚 揮金》:“自古道見錢眼開,我兌下一千兩銀子,與他說話的時節,就拿來擺在面前,他見了自然動火。”
- 12 財迷心竅
- 拼音:
- cái mí xīn qiào
- 解釋:
- 迷:昏亂。指一心愛財而心中糊涂
- 出處:
- 孫犁《秀露集 耕堂讀書記》:“如果當時這位作者,明達冷靜一些,不財迷心竅,天下原可以平安無事的。”
- 13 貪利忘義
- 拼音:
- tān lì wàng yì
- 解釋:
- 貪求財利,忘卻道義。
- 出處: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 姚滴珠避羞惹羞》:“我是此間良人家女兒,在姜秀才家為妾,大娘不容。后來連秀才貪利忘義,竟把來賣與這鄭媽媽家了。”
- 14 過河拆橋
- 拼音:
- guò hé chāi qiáo
- 解釋:
- 自己過了河;就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后就把借以成功的人或事物一腳踢開。
- 出處:
- 元 康進之《李逵負棘》:“你休得順水推船,偏不許我過河拆橋。”
見利忘義的反義詞
“見利忘義”單字解釋
* 見利忘義的近義詞有:不知恩義,臨財茍得,利令智昏,利欲熏心,唯利是圖,忘恩負義,損人利己,據為己有,有奶便是娘,監守自盜,知恩不報,背信棄義,見錢眼開,財迷心竅,貪利忘義,過河抽板,過河拆橋,見利忘義[jiàn lì wàng yì]的解釋: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形容人貪財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