鋌而走險的近義詞
鋌而走險的近義詞有:困獸猶斗,孤注一擲,官逼民反,挺而走險,挺鹿走險,揭竿而起,見義勇為,逼上梁山,鋌鹿走險,鋌而走險[tǐng ér zǒu xiǎn]的解釋: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采取冒險行為。鋌:快跑的樣子;走險:奔赴險地。出自:《左傳 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鋌而走險的近義詞詳解
- 1 困獸猶斗
- 拼音:
- kùn shòu yóu dòu
- 解釋:
- 困獸:被圍困的野獸;猶:還、仍;斗:搏斗。被圍困的野獸還要搏斗。比喻陷于絕境的失敗者還要頑抗。
- 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得臣猶在,憂未歇也。困獸猶斗,況國相乎!”
- 2 孤注一擲
- 拼音:
- gū zhù yī zhì
- 解釋:
- 注:賭注;賭博時所押上的錢;孤注:賭錢的人在輸急時把所有的錢并在一起作為賭注;擲:這里指賭錢時擲骰子。賭徒在輸急了的時候把所有的錢并作一次押上去;以決最后輸贏。比喻在危急時用盡所有力量做最后一次冒險。
- 出處:
- 宋 辛棄疾《九議》:“于是乎‘為國生事’之說起焉,‘孤注一擲’之喻出焉。”
- 3 官逼民反
- 拼音:
- guān bī mín fǎn
- 解釋:
- 在反動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人民無法生活,被迫奮起反抗。
- 出處:
- 清 魏源《圣武記》第九卷:“初教匪起事,皆以官逼民反為詞。”
- 4 挺而走險
- 拼音:
- tǐng ér zǒu xiǎn
- 解釋:
- 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采取冒險行動。
- 出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文公十七年》:“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 5 挺鹿走險
- 拼音:
- tǐng lù zǒu xiǎn
- 解釋:
- 挺而走險。指事急之時,被迫冒險行事。
- 出處:
- 語出《左傳 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鹿死不擇音(蔭)’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 6 揭竿而起
- 拼音:
- jiē gān ér qǐ
- 解釋:
- 揭:舉;竿:竹竿;指旗幟。揭竿為旗;奮起反抗。泛指人民起義。
- 出處:
- 漢 賈誼《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 7 見義勇為
- 拼音:
- jiàn yì yǒng wéi
- 解釋:
- 義:正義;勇:勇敢;為;做。見到正義的事情勇于去做。
- 出處: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 8 逼上梁山
- 拼音:
- bī shàng liáng shān
- 解釋:
- 梁山:又稱梁山泊;在今山東省東平湖西;梁山縣南;附近地區為古梁山泊;北宋以后;常為農民起義軍的根據地。《水滸傳》里有宋江、林沖等人為官府所迫;上梁山造反的情節。后用來比喻被迫做某種事。
- 出處:
- 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而且要有一種相當的壓力,就是公開號召,開許多會,將起軍來,‘逼上梁山’。”
- 9 鋌鹿走險
- 拼音:
- dìng lù zǒu xiǎn
- 解釋:
- ①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采取冒險行動。同“鋌而走險”。②指因無路可走而采取冒險行動。
- 出處:
- 《辛亥革命·保路運動·四川鐵路檔案》:“誠恐川人驟見兵威,妄思自衛,鋌鹿走險,風鶴皆驚。”
鋌而走險的反義詞
“鋌而走險”單字解釋
* 鋌而走險的近義詞有:困獸猶斗,孤注一擲,官逼民反,挺而走險,挺鹿走險,揭竿而起,見義勇為,逼上梁山,鋌鹿走險,鋌而走險[tǐng ér zǒu xiǎn]的解釋: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采取冒險行為。鋌:快跑的樣子;走險:奔赴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