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空余后湖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空余后湖月”出自唐代李白的《金陵三首》, 詩句共5個字,詩句拼音為:kòng yú hòu hú yuè,詩句平仄:仄平仄平仄。

    “空余后湖月”全詩

    《金陵三首》
    晉家南渡日,此地舊長安。
    地即帝王宅,山為龍虎盤。
    金陵空壯觀,天塹凈波瀾。
    醉客回橈去,吳歌且自歡。
    地擁金陵勢,城回江水流。
    當時百萬戶,夾道起朱樓。
    亡國生春草,王宮沒古丘。
    空余后湖月,波上對瀛州。
    六代興亡國,三杯為爾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陽多。
    古殿吳花草,深宮晉綺羅。
    并隨人事滅,東逝與滄波。

    分類: 懷古地名組詩

    作者簡介(李白)

    李白頭像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金陵三首翻譯及注釋

    翻譯
    晉家朝廷南遷長江,金陵就是當時的首都——長安。
    地勢有帝王之氣,山水則虎踞龍蟠。
    金陵空自壯觀,長江亦非天塹。
    酒醉回船歸家去,口吟吳歌獨自歡。

    金陵地勢雄壯,江水空搖,高墻巍峨不動。
    東晉在這里建都,百萬富豪紛紛在這里夾道修建高樓。
    東晉終于滅亡,宮殿被荒草湮滅。
    只有玄武湖上的明月,在波浪上空注視著曾經繁華的江洲。

    魏晉六代,興衰迭起,我且痛飲三杯,為金陵高歌一曲。
    這里的宮殿不比長安的少,四周山巒圍城,比洛陽的山更多。
    古殿傍邊吳王種植的花草,深深宮院里美女穿戴著的晉朝樣式的綺羅綢緞的服裝。
    都隨著人事變換而消失,就像東流的江水,一去不回。

    注釋
    ⑴晉元帝南渡江,于金陵即位,遂都之。
    ⑵鐘山龍蟠,石頭虎踞,諸葛武侯稱為帝王之宅。
    ⑶《隋書》:陳禎明三年,隋師臨江,后主從容言曰:“齊兵三來,周兵再來,無勿摧敗,彼何為者?”都官尚書孔范曰:“長江天塹,占以限隔南北,今日北軍豈能飛度耶?”
    ⑷顏師古《漢書注》:“楫謂棹之短者也。今吳越之人呼為橈。”
    ⑸擁:環抱的樣子。金陵:這里指金陵山,即今南京的鐘山。《藝文類聚》:徐愛《釋問略》曰:建康北十余里有鐘山,舊名金陵山,漢未金陵尉蔣子文討賊,戰亡,靈發于山,因名蔣侯祠。故世號曰蔣山。
    ⑹這句意為:江水繞城而流。
    ⑺當時:指六朝。
    ⑻謝朓詩:“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摟。”
    ⑼國:都城。亡國:指相繼滅亡的六朝的故都金陵。兩句意為:金陵到處是春草,王宮湮沒于丘墟中。
    ⑽空余:只剩下。后湖:一名玄武湖,在今南京市東北。《初學記》:建業有后湖,一名玄武湖。《景定建康志》:玄武湖亦名蔣陵湖,亦名秣陵湖,亦名后湖,在城北二里,周回四十里,東西有溝流入秦淮,深六尺,灌田一百頃。《一統志》:玄武湖,在應天府太平門外,周回四十里,晉名北湖。劉宋元嘉未有黑龍見,故改名,今稱后湖。
    ⑾瀛洲:傳說中的仙山。這里指玄武湖中的小洲。
    ⑿《小學紺珠》: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皆都建業。
    ⒀《景定建康志》:洛陽四山圍,伊、洛、瀍、澗在中。建康亦四山圍,秦淮、直讀在中。故云:“風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李白云“山似洛陽多”,許渾云“只有青山似洛中”,謂此也。《太平寰宇記》:《丹陽記》云:出建陽門望鐘山,似出上東門望首陽山也。

    金陵三首翻譯及注釋二

    翻譯
    晉朝南渡以后,在這里建都,代替了舊日的長安。
    這里的地形是人間帝王的住宅,山勢則為虎踞龍盤。
    而鐘山卻空有壯麗的景象,長江天塹也變得清波平靜不起波瀾。
    游客在沉醉中歸去,歡樂的吳歌在江上傳遍。

    地形憑借鐘山的龍盤之勢,繞城有江水橫流。
    當年六朝的權貴,夾道筑起座座朱樓。
    而今荒敗的王宮長滿了野草,舊日的離宮別館已到處是凄涼的古丘。
    只有那玄武湖上的明月,照著清波,像是照耀在海上的瀛洲。

    面對記載著六朝興亡的古都,三杯酒后讓我為你獻上一支歌。
    論宮苑你比長安少,比山水你和洛陽差不多。
    你殘破的古殿中曾生長著吳王喜愛的花朵,幽暗的宮墻中曾有晉代后妃們的綺羅。
    這些都與前朝的繁盛一起消失,可嘆的往事早已付與長江東逝的碧波。

    注釋
    ⑴長安:唐以后詩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稱。這句是說金陵(今江蘇南京)在晉朝南渡后曾作為都城。舊:一作“即”。
    ⑵“地即”二句:一作“碧宇樓臺滿,青山龍虎盤”。鐘山龍蟠,石頭虎踞,諸葛亮稱為帝王之宅。
    ⑶天塹:天然的壕溝,言其險要可以隔斷交通。此指長江。《隋書》:陳禎明三年(589年),隋師臨江,后主從容言曰:“齊兵三來,周兵再來,無勿摧敗,彼何為者?”都官尚書孔范曰:“長江天塹,占以限隔南北,今日北軍豈能飛度耶?”“天塹”一作“江塞”。
    ⑷回橈(ráo):掉轉船頭,改變航向。橈:船槳。顏師古《漢書注》:“楫謂棹之短者也。今吳越之人呼為橈。”
    ⑸吳歌:吳地之歌。亦指江南民歌。《晉書·樂志下》:“吳歌雜曲。并出江南。東晉以來,稍有增廣。”此句一作“誰云行路難”。
    ⑹擁:環抱的樣子。金陵:這里指金陵山,即今南京的鐘山。《藝文類聚》:徐愛《釋問略》曰:建康北十余里有鐘山,舊名金陵山,漢未金陵尉蔣子文討賊,戰亡,靈發于山,因名蔣侯祠。故世號曰蔣山。
    ⑺江:一作“漢”。這句意為:江水繞城而流。
    ⑻當時:指六朝時期。
    ⑼夾道:在道路兩旁。《周禮·秋官·鄉士》:“帥其屬,夾道而蹕三公。”朱摟:謂富麗華美的樓閣。謝朓詩:“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摟。”
    ⑽國:都城。亡國:指相繼滅亡的六朝的故都金陵。
    ⑾王宮:一作“離宮”。離宮:正宮之外供帝王出巡時居住的宮室。
    ⑿空余:只剩下。后湖:即金陵城北的玄武湖,在今南京市東北。《初學記》:建業有后湖,一名玄武湖。《景定建康志》:玄武湖亦名蔣陵湖,亦名秣陵湖,亦名后湖,在城北二里,周回四十里,東西有溝流入秦淮,深六尺,灌田一百頃。《一統志》:玄武湖,在應天府太平門外,周回四十里,晉名北湖。劉宋元嘉末有黑龍見,故改名,今稱后湖。
    ⒀瀛(yíng)洲:傳說中的仙山。這里指玄武湖中的洲島。瀛:一作“江”。
    ⒁六代:即六朝。《小學紺珠》: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皆都建業。
    ⒂秦地:指秦國所轄的地域。此指長安。少:一作“小”。
    ⒃“山似”句:《景定建康志》:洛陽四山圍,伊、洛、瀍、澗在中。建康亦四山圍,秦淮、直讀在中。故云:“風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李白云“山似洛陽多”,許渾云“只有青山似洛中”,謂此也。《太平寰宇記》:《丹陽記》云:出建陽門望鐘山,似出上東門望首陽山也。
    ⒄深宮:宮禁之中,帝王居住處。戰國楚宋玉《風賦》:“故其清涼雄風,則飄舉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宮。”綺羅:泛指華貴的絲織品或絲綢衣服。漢徐干《情詩》:“綺羅失常色,金翠暗無精。”
    ⒅與:一作“只”。滄波:碧波。李白《古風》之十二:“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

    金陵三首賞析

      瞿蛻園、朱金城指出這組詩同儲光羲《臨江亭王詠》詞意相似,都是懷古概今、憂傷時事之作,顯有弦外之音(《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評箋)。

      第一首描繪金陵城的壯險形勢以寄慨。詩人一落筆便流露出深沉的吊古傷今之情。起句“晉家南渡日”概括了西晉末的一場歷史浩劫。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前漢劉聰的相國劉曜引兵攻陷洛陽,懷帝被俘,士民死者三萬余人。漢兵燒殺搶掠,掘陵墓,焚宮廟,將洛陽變成一片廢墟。是年,漢兵又攻占長安。中原士民避亂者多南渡江。而今,李白游金陵之時,自范陽起兵的安祿山已攻陷長安,玄宗倉皇出逃四川。北方人土紛紛攜家南渡,避亂江東。歷史好像重演了西晉永嘉年間的故事。因此,這一句詩猶如驚雷劈空而來,撼人心魄,表明了當時唐王朝已面臨山河破碎、社稷傾圮的嚴重局面。次句“此地舊長安”,飽含著詩人對胡騎踐踏京都長安的悲痛。金陵此地,今日依然是歌舞昇平氣象,這正像昔日的長安。詩人沒有說如今長安是怎樣一副局面,他是不忍心說。這里可參照詩人在《永王東巡歌》中所描寫的“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情景,想象當時長安的悲慘境地。

      頷聯寫金陵城的陸地形勢。上句說,金陵為六朝帝都,這里遺留著帝王住宅、巍峨宮闕。金陵城東有鐘山,城西有石頭山。王琦注引張勃《吳錄》載,諸葛亮曾稱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下句說,鐘山和石頭山猶如龍蟠虎踞于金陵東西,氣象雄壯。這一聯在寫景中顯現出金陵城歷代的繁華,宮廷的偉麗,王朝的興盛,山勢的壯觀。詩人傾注了對祖國錦繡山川和悠久帝都的熱愛之情。頸聯寫江面。金陵城北是空闊長江,主與鐘山爭雄。由于有長江限隔南北,金陵歷來易守難攻,號稱“天塹”。然而,六朝的末代統治者都是奢侈淫樂,不修內政,專恃天險,以為可以長治久安,但結果無一不導致金陵失陷而亡國。李白眺望著滔滔江流,回顧歷史,聯想當世,不由得喟然長嘆。這兩句含蓄地揭示了六朝興亡的秘密,其意蘊正與后來詩人劉禹錫在《金陵懷古》中以精辟議論道出的“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相同。這里寫的是“金陵空壯觀”,其實詩人是暗諷“長安空壯觀。”當今唐代的統治者依托關中百二山河之險,也沒有能夠阻遇安史叛軍長驅入關攻占長安,以致重蹈六朝的復轍。“空”字可謂意味深長。“天塹凈波瀾”句,又透露出李白對平定叛亂的思考。瞿、朱二先生曾指出,《金陵三首》“當與《永王東巡歌》合看。”他們在《永王東巡歌》的按語中說:“當時玄宗號令不出劍門,肅宗崎嶇邊塞,忠于唐室之諸將皆力不足以敵安、史,則身處江南如李白者,安得不思抒奇計以濟時艱?”(《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評箋)因為此后不久,李白就加入了永王李璘軍幕并獻奇計,力主永王據金陵為根本,而后用舟師泛海,直取幽燕,顛覆安史老巢。可以推想李白寫“天塹凈波瀾”句時,對于據有長江天險的金陵城面臨的重要戰略地位已有所預見,并作了思考。

      然而,寫這組詩的時候,李白還是流落江湖的布衣詩人。他自負有謝安之志、王佐之才,卻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內心的痛苦和焦慮可想而知。尾聯寫他正在吊古傷今之際,忽然聽到從江上舟中和江岸歌樓酒館傳來一陣陣軟媚的吳歌聲。詩人痛感在這衰世之年,竟仍有人不以國家危亡為念,照舊聲色歌舞,尋歡作樂。他實在不愿聽這種靡靡之音,于是令船家轉棹而去。這里的“醉客”,是詩人自喻。說是“醉客”,其實他是最清醒的。這一聯運用倒卷筆法,先寫醉客回橈而去,再點出吳歌自歡,這樣就更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對當時享樂腐敗世風的辛辣諷刺,他的深沉悲痛和無限感嘆。這里的意蘊,同劉禹錫的“《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金陵懷古》)和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泊秦淮)》,正是一脈相承的。

      第二首用盛衰對照手法,抒寫興亡之感,借以示警當世。首聯以倒裝句式,描繪金陵城依山環水的地理形勢。頷聯寫六朝興盛時期,金陵城人戶百萬,朱樓夾道,一片富麗繁華景象。頸聯一轉,感嘆亡國后滿城春草萋萋,王宮埋沒于古丘,觸目荒涼、衰敗。這兩聯一盛一衰,前后映照,包含著極深的歷史教訓。尾聯描繪惟有那亙古不變的后湖月,仍舊照著湖波上那個荒涼冷落的瀛洲島。這一幅清冷,朦朧的景色,融合著詩人對于故國蕭條、人事變幻的深沉感傷。余音裊裊,發人深思,引人遐想。

      第三首直以六代興亡喻指唐王朝盛衰。首聯即以唱嘆出之。詩人為六代忽興忽亡之國澆灑三杯美酒,唱一曲悲愴挽歌。頷聯巧妙地將眼前的金陵城與心中系念著的洛陽、長安聯系起來寫。從字面上說,這兩句不過是寫由于歷經兵燹,金陵的宮苑多已坍塌荒蕪,比起秦地即長安來是少了;但圍繞著這座故都的群山,卻同洛陽一樣多。其實,內在的深層含意是說:宮苑如林的長安城而今只怕在胡人的鐵蹄下已化作一片廢墟、焦土了。東都洛陽四周雖有群山作屏障,卻因當政和握兵者的昏庸無能早已淪落;金陵城的山峰同洛陽一樣多,到底能不能堅守得住也是難說。詩人的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仿佛是純客觀的景物描寫之中。這一聯是嘆今。頸聯接寫對歷史陳跡的憑吊。吳國昔日金碧輝煌的宮殿,而今長滿了野花荒草;當年東晉深宮中的綺羅珍寶,也早已蕩然無存。言外之意是說,這一代代的王朝衰亡得如此迅疾,已足以使人深思,警醒。尾聯總束一筆,感嘆六朝繁華已盡隨人事而滅,好像與長江的碧波一道向東流逝,一去不返。詩人在第一首詩中,還只是通過“金陵空壯觀”暗示國家興亡不在于山川形勢的險要;而在這里他已用“人事”一詞,點出了社稷的存滅取決于人事。這是組詩畫龍點睛的一筆。結句展現長江滄波,無休無止,滾滾東流而去。這正是詩人不可抑止的滾滾心潮。這個結尾猶如“臨去秋波”,情緒無限悲涼,意境渾茫、渺遠。

      總的來看,李白的《金陵三首》以十分簡括、濃縮的筆墨,選擇了很少的帶象喻性的金陵景物意象,巧妙地將它們銜接、映襯與對照,使之容納了大跨度的時間與空間,從而抒發出吊古傷今、借古鑒今的豐富情思。三首詩的情調慷慨悲涼,意境壯闊深遠,深深地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滿腔熱忱。李白作詩任情而寫,揮灑自如,不喜受聲律約束,尤擅于七言古風。他寫律詩,也常運古詩之氣格入律,使律中有古,對中有散。《金陵三首》中,有頷聯不對仗的,如“當時百萬戶,夾道起朱樓”;有頸聯不工對的,如“金陵空壯觀,天塹凈波瀾”;也有首聯對仗的,如“地擁金陵勢,城迥江水流。”可見他對仗不拘常格,純任自然。這三首五律寫得自然流走,有飄逸之致,節奏明快而不平直,語意斬截而不淺露,詞采清麗而又雄健。它沒有杜甫五律組詩那樣描寫工致,格律謹嚴,章法縝密,沉郁頓挫。它是疏宕的,粗線條的,大寫意和大概括的。它雖非李白的代表作,卻是唐代詩人中較早地以金陵懷古為題材的佳篇,對于后來劉禹錫、杜牧等人的金陵懷古詠史詩給予了很大的影響。

    金陵三首創作背景

      這三首詩是李白于公元756年(至德元年)在金陵時所作,吊六朝遺跡,抒興亡之感。金陵是六朝建都之地,當時“朱樓”、“王宮”,備極華麗,到唐代都湮沒不見了。這和唐代天寶(742—756)、至德(756—758)年間兩京殘破的景象,頗有相似之處。

    “空余后湖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īn líng sān shǒu
    金陵三首

    jìn jiā nán dù rì, cǐ dì jiù cháng ān.
    晉家南渡日,此地舊長安。
    dì jí dì wáng zhái, shān wèi lóng hǔ pán.
    地即帝王宅,山為龍虎盤。
    jīn líng kōng zhuàng guān, tiān qiàn jìng bō lán.
    金陵空壯觀,天塹凈波瀾。
    zuì kè huí ráo qù, wú gē qiě zì huān.
    醉客回橈去,吳歌且自歡。
    dì yōng jīn líng shì, chéng huí jiāng shuǐ liú.
    地擁金陵勢,城回江水流。
    dāng shí bǎi wàn hù, jiā dào qǐ zhū lóu.
    當時百萬戶,夾道起朱樓。
    wáng guó shēng chūn cǎo, wáng gōng méi gǔ qiū.
    亡國生春草,王宮沒古丘。
    kòng yú hòu hú yuè, bō shàng duì yíng zhōu.
    空余后湖月,波上對瀛州。
    liù dài xīng wáng guó, sān bēi wèi ěr gē.
    六代興亡國,三杯為爾歌。
    yuàn fāng qín dì shǎo, shān shì luò yáng duō.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陽多。
    gǔ diàn wú huā cǎo, shēn gōng jìn qǐ luó.
    古殿吳花草,深宮晉綺羅。
    bìng suí rén shì miè, dōng shì yǔ cāng bō.
    并隨人事滅,東逝與滄波。

    “空余后湖月”平仄韻腳

    拼音:kòng yú hòu hú yuè
    平仄:仄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空余后湖月”的相關詩句

    “空余后湖月”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空余后湖月”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空余后湖月”出自李白的 《金陵三首》,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
  • <td id="aya4y"><option id="aya4y"></option></td>
  • <td id="aya4y"></td>
    <xmp id="aya4y">
    <noscript id="aya4y"></noscript>
  •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