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古一沾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訪古一沾裳”全詩
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懷宋玉,訪古一沾裳。
作者簡介(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宿巫山下翻譯及注釋
翻譯
昨夜在巫山下過夜,滿山猿猴,連夢里都仿佛聽到它們的哀啼。
桃花漂浮在三月的綠水上,我竟然敢在這時候下瞿塘。
疾風將雨吹至南方,淋濕楚王的衣裳。
我在高高的山崗,懷念那宋玉,為什么給楚王寫出那么美麗的文章,看到這古跡,讓我熱淚滿眶。
注釋
⑴《唐書·地理志》:夔州巫山具有巫山。
⑵宋玉《高唐賦》:“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楚辭》:“哀高丘之無女。”王逸注:“楚有高丘之山。或云:高丘,閬風山上也。”舊說:高丘,楚地名也。《太平寰宇記》巫山縣有高都山。《江源記》云:《楚辭》所謂巫山之陽,高丘之阻。高丘,蓋高都也。宋玉,據《史記·屈原列傳》載:“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記述極為簡略。
宿巫山下鑒賞
在巫山滯留時“猿聲夢里長”,李白對于猿聲的理解與前代的詩人相同,少年時期他生活經歷不多,出于對巫猿的同情而徒發感慨,之后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猿的凄厲叫聲勾起了李白的愁思,源何而愁,因為不通航而滯留,周圍沒有值得傾訴的朋友,心中的理想和抱負只能暫時擱置,思想感覺比較虛空,對周圍的事物的感應,不是憑心靈的沖動,而是憑理智的感悟。造成李白這種情緒的,和他回到江陵后,即將“南行拂楚王”,遠離故鄉有關。
另一方面“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春天到來了,三峽通航,這讓李白的心情有些蘇解,因為李白可以離開這個滯留他幾個月的巫山。這首詩以情寫景,以景抒情。在藝術表現上,選擇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繪,如“桃花”,在濃郁的主觀色彩的氛圍中,蘊涵了無窮的韻味,這也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
“高丘懷宋玉”,宋玉是屈原之后的杰出作家。唯他有傳世之作,具有一定成就,后人將他與屈原并稱。劉勰即謂“屈、宋以‘楚辭’發采”(《文心雕龍·才略》)。李白在巫山想到了宋玉,從這可以看出,李白欣賞宋玉的文品和人品。
李白的《宿巫山下》是詩人個性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圖景。全詩注重把握整體的氣勢和氛圍“昨夜巫山下,猿聲夢里長”,憑個性的感興潑墨寫意“雨色風吹去”、“訪古一沾裳”,而略去具體的細節,甚至連觀照景物的視覺轉移的順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李白的這首抒情詩,把瞿塘峽—巫山物色和特定的情緒滲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勢和“情”的特征之間,表達自己的心境。
宿巫山下創作背景
開元十三年冬,李白因三峽不通航,滯留于巫山一帶,因此他在萬縣停留,登臨西山(后來改名太白巖),一直等到開元十四年春汛來臨時才得以離開,寫下了《宿巫山下》。“訪古一沾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ù wū shān xià
宿巫山下
zuó yè wū shān xià, yuán shēng mèng lǐ cháng.
昨夜巫山下,猿聲夢里長。
táo huā fēi lǜ shuǐ, sān yuè xià qú táng.
桃花飛綠水,三月下瞿塘。
yǔ sè fēng chuī qù, nán xíng fú chǔ wáng.
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
gāo qiū huái sòng yù, fǎng gǔ yī zhān shang.
高丘懷宋玉,訪古一沾裳。
“訪古一沾裳”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