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泣下誰能揮”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泣下誰能揮”全詩
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
目極浮云色,心斷明月暉。
芳草歇柔艷,白露催寒衣。
夢長銀漢落,覺罷天星稀。
含悲想舊國,泣下誰能揮。
作者簡介(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秋夕旅懷翻譯及注釋
翻譯
秋天的涼風度過秋海,吹起了我的思鄉之情。
回家的路上連山疊嶂遙遠無際,以逝去的流水何時才能回來呢?
抬眼望去,看到浮云灰暗,明月的寒輝令人心斷。
芳草不再柔艷,寒冷的霜露催著快置寒衣。
常常夢到銀河落了下來,醒來后,天上的星星已經稀少。
含著悲傷思念故鄉,涕泣漣漣有誰能揮去呢?
注釋
①無際:沒有邊界。
②浮云:指飄浮在天空中的云彩。
③明月:指夜空明亮的月亮。
④寒衣:指冬天的衣服,御寒的衣服,如棉衣、棉褲等。
⑤銀漢:即天河﹐銀河。
⑥天星:天上的星星。
⑦舊國:指代故鄉。
秋夕旅懷創作背景
李白于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創作《靜夜思》,時年26歲。《秋夕旅懷》詩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亦為同時同地所作。秋夕旅懷賞析
第一聯,秋天萬物衰落,草木凋敝,本來就是個愁苦的季節。而詩人獨處他鄉,秋風吹過海面帶來的寒意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吹我鄉思飛”中的“吹”字不僅吹來了秋風,也吹起了詩人的憂愁。
第二聯,詩人放目遠去,卻只看到了層疊的山巒,沒有家鄉的影子,流水不停的向遠去流去,不知何時才能歸來,就像詩人不知道何時能歸家一樣。“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借用“連山”和“流水”兩個極具內涵的意象,把詩人的愁苦具體化。
第三聯,詩人抬眼望去,只有灰色的浮云,寒冷的月光,詩人的目光由遠及近,月光更是令作者想起了遠方的親人。“月暉”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凄涼之情。目之所到,體之所感,只有深深的愁思。
第四聯,詩人直抒胸臆,白天倒還罷了,到了秋夜傍晚時候,思鄉的情緒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昏暗寒冷,極其蕭瑟的深秋。借對秋天景色的描寫抒發了羈旅之愁,點染襯托出詩人的濃重鄉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五聯,詩人在夢中夢到銀河落下,長夢過后天上星以稀少,詩人只能含著悲傷思念故鄉,沒有人來為他擦拭眼淚。“誰能揮”表現出了主人公的孤獨。
第六聯,詩人直抒胸臆,白天倒還罷了,到了秋夜傍晚時候,思鄉的情緒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昏暗寒冷,極其蕭瑟的深秋。借對秋天景色的描寫抒發了羈旅之愁,點染襯托出詩人的濃重鄉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泣下誰能揮”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iū xī lǚ huái
秋夕旅懷
liáng fēng dù qiū hǎi, chuī wǒ xiāng sī fēi.
涼風度秋海,吹我鄉思飛。
lián shān qù wú jì, liú shuǐ hé shí guī.
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
mù jí fú yún sè, xīn duàn míng yuè huī.
目極浮云色,心斷明月暉。
fāng cǎo xiē róu yàn, bái lù cuī hán yī.
芳草歇柔艷,白露催寒衣。
mèng zhǎng yín hàn luò, jué bà tiān xīng xī.
夢長銀漢落,覺罷天星稀。
hán bēi xiǎng jiù guó, qì xià shuí néng huī.
含悲想舊國,泣下誰能揮。
“泣下誰能揮”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