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此貨稱難得”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由來此貨稱難得”全詩
越人自貢珊瑚樹,漢使何勞獬豸冠。
疲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
由來此貨稱難得,多恐君王不忍看。
作者簡介(張謂)
張謂(?--777年) 字正言,河內(今河南泌陽縣)人,唐代。天寶二年登進士第,乾元中為尚書郎,大歷年間潭州刺史,后官至禮部侍郎,三典貢舉。其詩辭精意深,講究格律,詩風清正,多飲宴送別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歸上都》等,其中以《早梅》為最著名,《唐詩三百首》各選本多有輯錄。“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寫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詩一卷。
杜侍御送貢物戲贈翻譯及注釋
翻譯
通往銅柱朱崖的道路艱險崎嶇,登壇封拜的伏波橫海曾效馳驅。
百越的土人自愿進貢珊瑚寶樹,漢代的使者何勞又去辨誣洗污。
奔馳山中的驛馬擔心日已向暮,航行江上的孤舟生怕遇上風雨。
這些珍奇寶物從來都很難得到,只恐賢明的君主顧也不肯一顧。
注釋
1.杜侍御:名不可考。侍御,官名。詩人另有《送杜侍御赴上都》:“避馬朝中貴,登車嶺外遙。還因貢賦禮,來謁大明朝。”則所謂“送貢物”是將嶺外珍寶專程送往長安。
2.銅柱朱崖:指南方邊遠地區。銅柱:漢伏波將軍馬援曾率兵南征交趾,立銅柱,為漢之極界。按所立銅柱在今廣西分茅嶺下。朱崖:又稱珠崖,漢郡名,即今海南省瓊山縣一帶。
3.伏波:漢馬援曾為伏波將軍,韓說曾為橫海將軍,兩人都曾率兵南征。登壇:古代封拜大將,都要筑壇受命,然后出師。
4.越人:泛指南方人。五嶺以南,古為百越之地。珊瑚樹:《太平御覽》卷八百零七引《海中經》:“珊瑚生于海中。……歲高二、三尺,有枝無葉,形如小樹。”古人以為珍飾之物。
5.獬豸(xiè zhì)冠:御史所服之冠。《舊唐書·輿服志》:“法冠一名獬豸冠,以鐵為柱。其上施珠兩枚,為獬豸之形,左、右御史臺流內九品以上服之。”獬豸,類似羊的神獸,據說它能辨是非曲直。
6.難得:指稀世的珍寶。《老子·上篇》:“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言古代明君屏絕稀奇珍寶,免使臣下逢迎其欲,以圖恩寵。
杜侍御送貢物戲贈創作背景
遠在先秦時代,嶺南就與中原有了交往。秦漢至唐時期,隨著行政區域的設置和海上道路的開通,嶺南與海外及內地的經濟貿易往來越來越密切,嶺南重鎮番禺(今廣州市)逐漸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埠,并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外貿中心,有著各種奇珍異寶。經貿的繁榮,使地方官員有了膜貨的物質基礎,也為他們提供了討好朝廷的條件。他們在中飽私囊的同時,沒有忘記向皇上“送貢物”,以謀求權力的鞏固和官位的晉升。作者在任潭州刺史時有感于這種世事便創作了此詩。杜侍御送貢物戲贈鑒賞
這是一首諷刺地方官員以進貢方物為名,行市恩買寵之實的詩,詞微義顯,言正行方,全詩可分為兩部分。
前四句為第一部分,意思是說,遠方貢物,不該強取。首二句由懷古領起。“銅柱”、“朱崖”,暗指杜侍御出使的地點,這個地方正是當年伏波將軍(馬援)、橫海將軍(韓說)拜將壇、征討東越之地。言外之意,歷史上的兩位戰將,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才到了那里,功彪千載,名垂青史,如今杜侍御為了攫取貢物,取悅皇帝,也到了那里,孰公孰私、孰尊孰卑,兩相對照,涇渭分明。若說一二句是側面諷諫的話,三四句就是從正面進言。意思是說漢唐國力強盛、為其威望所折服,南越人自會心甘情愿向朝廷進獻像珊瑚樹那樣的珍貴禮物,又何必勞駕杜侍御不辭辛勞、萬里迢迢前去親自索要。
后四句為第二部分,寫杜侍御冒險而奪取貢物,未必能取悅皇上。五六句承首句,突出“道路難”三字。馬精疲力盡,還要爬山涉水,唯恐太陽下山趕不及路程;船,孤帆無伴,還要沖波鼓浪、冒著春寒艱難行駛。兩句將杜侍御為逢迎,不惜一切代價的為人及其心理狀態刻畫得入木三分。七八句,以反言若正的筆法,表面上為粉飾朝廷、為君王開脫,實則寓含更深刻的諷刺。從“多恐”二字里透露了這一消息,可謂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
此詩緊扣御史的職責和其卑鄙行為,構成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起到辛辣諷刺的效果。
“由來此貨稱難得”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ù shì yù sòng gòng wù xì zèng
杜侍御送貢物戲贈
tóng zhù zhū yá dào lù nán, fú bō héng hǎi jiù dēng tán.
銅柱朱崖道路難,伏波橫海舊登壇。
yuè rén zì gòng shān hú shù, hàn shǐ hé láo xiè zhì guān.
越人自貢珊瑚樹,漢使何勞獬豸冠。
pí mǎ shān zhōng chóu rì wǎn, gū zhōu jiāng shàng wèi chūn hán.
疲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
yóu lái cǐ huò chēng nán de, duō kǒng jūn wáng bù rěn kàn.
由來此貨稱難得,多恐君王不忍看。
“由來此貨稱難得”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七筱 (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