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須擊劍論孤憤”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正須擊劍論孤憤”全詩
正須擊劍論《孤憤》,何暇攜壺舉一觴!白骨不埋新戰恨,黃花空發舊枝香。
寒煙冷日東籬下,西望柴桑路更長。
分類: 九日
《至正戊戌九日感懷》葉颙 翻譯、賞析和詩意
《至正戊戌九日感懷》是元代葉颙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風急登高野客傷,
悲笳聲里過重陽。
正須擊劍論《孤憤》,
何暇攜壺舉一觴!
白骨不埋新戰恨,
黃花空發舊枝香。
寒煙冷日東籬下,
西望柴桑路更長。
譯文:
風急迅猛,登高的野客傷感萬分,
悲涼的笳聲中度過了重陽節。
現在正是應該擊劍討論《孤憤》的時候,
哪有時間攜帶酒壺舉杯慶祝!
那些尚未埋葬的白骨仍然懷著新的戰斗之恨,
黃花雖然綻放,但已不再散發過去的芬芳。
在寒冷的煙霧和冰冷的陽光下,我站在東邊的籬笆下,
向西望去,柴桑的路似乎更加漫長。
詩意和賞析:
《至正戊戌九日感懷》描繪了元代的社會動蕩和詩人內心的憂愁之情。詩人以野客的身份登高遠眺,感嘆風勢的急速,象征著時局的緊張和不安,也反映了詩人內心的痛苦。詩中的重陽節象征著團圓和歡樂,然而悲涼的笳聲卻將詩人帶入了傷感的氛圍中,揭示出他對時代的失望和對生活的痛苦。
詩的后半部分表達了詩人對戰亂和戰斗的厭倦之情。白骨不埋代表著歷史的未埋葬之痛,詩人感嘆新的戰斗恨意不斷涌現。黃花雖然開放,但已經失去了過去的香氣,象征著社會的衰敗和人們的苦難。詩人站在東邊的籬笆下,寒冷的煙霧和冷漠的陽光環繞,西方的柴桑之路越發漫長,暗示著困境和無盡的艱難。
整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意象的運用,抒發了詩人對動蕩時代和個人遭遇的痛苦和憂愁。詩人的內心感嘆和對現實的反思使得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同時也展現出元代詩歌獨特的風格和情感表達。
“正須擊劍論孤憤”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ì zhèng wù xū jiǔ rì gǎn huái
至正戊戌九日感懷
fēng jí dēng gāo yě kè shāng, bēi jiā shēng lǐ guò chóng yáng.
風急登高野客傷,悲笳聲里過重陽。
zhèng xū jī jiàn lùn gū fèn, hé xiá xié hú jǔ yī shāng! bái gǔ bù mái xīn zhàn hèn, huáng huā kōng fā jiù zhī xiāng.
正須擊劍論《孤憤》,何暇攜壺舉一觴!白骨不埋新戰恨,黃花空發舊枝香。
hán yān lěng rì dōng lí xià, xī wàng chái sāng lù gèng zhǎng.
寒煙冷日東籬下,西望柴桑路更長。
“正須擊劍論孤憤”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二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