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平疑澹煙”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山平疑澹煙”全詩
松枝高士麈,貝葉梵王言。
木落如飛鳥,山平疑澹煙。
燈殘揮手去,曳杖聽流泉。
分類:
作者簡介(陳繼儒)

陳繼儒(1558~1639)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字仲醇,號眉公、麋公。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諸生,年二十九,隱居小昆山,后居東佘山,杜門著述,工詩善文,書法蘇、米,兼能繪事,屢奉詔征用,皆以疾辭。擅墨梅、山水,畫梅多冊頁小幅,自然隨意,意態蕭疏。論畫倡導文人畫,持南北宗論,重視畫家的修養,贊同書畫同源。有《梅花冊》、《云山卷》等傳世。著有《妮古錄》、《陳眉公全集》、《小窗幽記》。
《同印空夜坐憑虛閣》陳繼儒 翻譯、賞析和詩意
《同印空夜坐憑虛閣》是明代詩人陳繼儒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人在鐘聲上,僧棲暮色邊。
松枝高士麈,貝葉梵王言。
木落如飛鳥,山平疑澹煙。
燈殘揮手去,曳杖聽流泉。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人在夜晚靜坐虛閣之中,與印象空靈的景象相伴。鐘聲敲響時,人們已經回到了家中,只有僧人棲身在暮色漸深的邊際。高尚的士人就像松樹上的麈鹿一樣自由自在,他們口中流傳的言辭像貝葉般圣潔。隨著秋天的到來,樹葉像飛鳥一樣飄落,山巒平坦如同遠處的淡淡煙霧。燈火漸漸熄滅,人們揮手告別,拿起拐杖聆聽流泉的聲音。
賞析:
這首詩以明代時期的景物和意象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境的營造,表達了一種寧靜、寂寥的意境。詩中運用了豐富的象征意象,使整首詩充滿了禪意和深邃的意味。
首先,鐘聲和暮色的描繪,展現了時光的流轉和夜晚的沉寂。人們都已歸家,只有僧人留在外面棲身,強調了寂靜的夜晚背景。
其次,詩中提到的高士麈鹿和貝葉梵王言,通過對松樹上的麈鹿和圣潔言辭的比喻,表達了士人高尚的品質和精神世界的純凈。
接著,木落如飛鳥和山平疑澹煙的描寫,以自然景觀的變化來烘托詩中的靜謐氛圍,傳達了歲月更替和景色的寧靜之感。
最后,燈火漸熄,揮手告別,曳杖聽流泉,描繪了一個人在結束夜晚的靜坐之后,拿起拐杖聆聽流水的聲音,意味著對自然的傾聽和與之融合的心境。
整首詩以平和、寧靜的筆調和意境,表達了對自然、對內心靜謐的追求,給人以寧靜、深思的感受。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寂靜夜晚的情景,詩人讓讀者在靜默中感受到內心的寧靜與凈化。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富有意蘊的語言,將自然景物與人的心境融合在一起,傳達出一種超越塵囂的境界。
“山平疑澹煙”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óng yìn kōng yè zuò píng xū gé
同印空夜坐憑虛閣
rén zài zhōng shēng shàng, sēng qī mù sè biān.
人在鐘聲上,僧棲暮色邊。
sōng zhī gāo shì zhǔ, bèi yè fàn wáng yán.
松枝高士麈,貝葉梵王言。
mù luò rú fēi niǎo, shān píng yí dàn yān.
木落如飛鳥,山平疑澹煙。
dēng cán huī shǒu qù, yè zhàng tīng liú quán.
燈殘揮手去,曳杖聽流泉。
“山平疑澹煙”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