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通關樹”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一路通關樹”全詩
一路通關樹,孤城近海樓。
懷中江橘熟,倚處戟門秋。
更奉輕軒去,知君無客愁。
作者簡介(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送裴校書從大夫淄川覲省》岑參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送裴校書從大夫淄川覲省》。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尚書未出守,愛子向青州。
一路通關樹,孤城近海樓。
懷中江橘熟,倚處戟門秋。
更奉輕軒去,知君無客愁。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詩人送別裴校書(一種官職)前往淄川(今山東淄博)覲省(考察、監察官員的行為)。詩人以深情厚意,抒發對友人的思念和關切之情。雖然這首詩的內容顯然在敘述特定的場景和情境,但它也通過生動的描繪,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和對友人未來的祝愿。
賞析:
1. 詩人的感情表達:詩人表達了深切的情感。他把裴校書送行的場景描繪得十分生動,以此傳達他與友人之間深厚的情感。這種情感的交流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主題,體現了人情的真摯和友情的珍貴。
2. 描寫自然景色:詩中描繪了“一路通關樹”和“孤城近海樓”等景色,展現了旅途中的景致。這些景物的描繪不僅豐富了詩歌的畫面感,還為整首詩增添了些許的詩意。
3. 季節與心情的對應:詩中提到“懷中江橘熟,倚處戟門秋”。這兩句表達了秋天成熟的景象,以及作者對友人遠行的心情。橘子熟了,季節也進入了秋天,而作者此刻的情感似乎也變得更加思索和深沉。
4. 對未來的祝愿:最后兩句“更奉輕軒去,知君無客愁”傳達了詩人對友人未來的祝愿。送別之際,他希望友人前程順遂,不再有憂愁和煩惱。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簡潔而情感豐富的語言,抒發了作者對友人的情感,同時也通過自然景色的描寫、季節的對比,傳達了詩人內心的思索和祝愿。這種抒發情感和賦予景物以情感的手法,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也是這首詩詞的亮點之一。
“一路通關樹”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péi jiào shū cóng dài fū zī chuān jìn shěng
送裴校書從大夫淄川覲省
shàng shū wèi chū shǒu, ài zǐ xiàng qīng zhōu.
尚書未出守,愛子向青州。
yí lù tōng guān shù, gū chéng jìn hǎi lóu.
一路通關樹,孤城近海樓。
huái zhōng jiāng jú shú, yǐ chù jǐ mén qiū.
懷中江橘熟,倚處戟門秋。
gèng fèng qīng xuān qù, zhī jūn wú kè chóu.
更奉輕軒去,知君無客愁。
“一路通關樹”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仄韻) 去聲七遇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