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秋春去客程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麥秋春去客程初”全詩
人靜夜鵑啼有韻,道偏秋雁淚無書。
檐蛛網就絲難盡,梅豆丸成苦未除。
伯樂自來何處覓,錯將良驥駕鹽車。
分類:
《夏日送大卿君赴任武岡》金氏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夏日送大卿君赴任武岡》是一首明代金氏所作的詩詞。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夏日送大卿君赴任武岡
麥秋春去客程初,
遠逐湖南萬里余。
人靜夜鵑啼有韻,
道偏秋雁淚無書。
檐蛛網就絲難盡,
梅豆丸成苦未除。
伯樂自來何處覓,
錯將良驥駕鹽車。
詩詞的中文譯文:
夏日送大卿君赴任武岡
麥秋春去,客程初起,
遠追逐湖南萬里之遙。
人靜時,夜晚鵑鳥啼叫有節奏,
道路偏僻,秋天的雁兒淚水無法書寫。
檐下蜘蛛網無法盡去,
梅子和豆丸的苦澀尚未消除。
伯樂從何處尋找來的卓越馬匹,
竟然誤將其駕駛著載鹽的馬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夏日送別大卿君赴任武岡的情景。詩人以獨特的語言表達了離別之情和對客人遠行的關切。
首先,詩人提到了時間的流轉和客人行程的開始。夏天已經過去,麥子已經成熟,春天離開了,而客人的旅途剛剛開始,要追逐萬里之遙到達湖南地區。
接著,詩人描述了夜晚的寧靜和鵑鳥的啼叫。這里的描寫非常生動,給人一種安靜而有韻律的感覺。同時,詩人也暗示了道路的偏僻和艱險,用"秋雁淚無書"的形象表達了離別時的傷感和無法言說的哀愁。
詩的后半部分則通過檐蛛網、梅子和豆丸的描寫,表達了離別時的困擾和苦澀之情。檐下蜘蛛網糾纏不清,象征著離別的牽絆難以解脫。梅子和豆丸的苦澀則暗示了離別的辛酸和不舍之情。
最后兩句"伯樂自來何處覓,錯將良驥駕鹽車"則是對送行者的寄語。伯樂是傳說中能發現卓越馬匹的人,這里詩人借用伯樂的形象,表達了對大卿君的期望和贊美。然而,詩人卻感慨地說,送行者竟然誤將卓越的馬匹用來駕駛載鹽的馬車,暗示著送行者對大卿君的重要性和才華的誤解和忽視。
總的來說,這首詩以細膩的描寫和隱晦的意象表達了離別的情感和對送行者的期望。通過對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繪,詩人抒發了自己的情感和對客人的祝福,給人以深思和共鳴。《夏日送大卿君赴任武岡》是明代金氏創作的一首詩詞。詩中描繪了夏日送行、離別之情以及對送行者的寄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夏日送大卿君赴任武岡
麥秋春去客程初,
遠逐湖南萬里余。
人靜夜鵑啼有韻,
道偏秋雁淚無書。
檐蛛網就絲難盡,
梅豆丸成苦未除。
伯樂自來何處覓,
錯將良驥駕鹽車。
譯文:
夏日送親愛的卿君赴任武岡
麥子的秋天已經過去,春天離開時客人的旅途才剛開始,
遠追隨湖南的方向,路程還有萬里之遙。
人靜時,夜晚鵑鳥的啼叫有著節奏,
道路偏僻,秋天的雁兒卻無法書寫出眼淚的寄托。
檐下的蜘蛛網糾纏不盡,
梅子和豆丸的苦澀尚未消除。
伯樂自從何處尋找來卓越的駿馬,
卻誤將它們駕駛著運鹽的馬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夏日送別親愛的卿君赴任武岡的情景,充滿了離別之情和對送行者的期望。
詩的開頭,詩人提到了麥子的秋天已經結束,而客人的旅途才剛剛開始。他們要追隨湖南的方向,前方還有萬里的路程,描繪了旅途的遙遠和辛苦。
接著,詩人描繪了夜晚的寧靜和鵑鳥的啼叫。這里的描寫給人一種安靜而富有韻律的感覺。夜晚靜謐時,鵑鳥的啼叫顯得格外有節奏感。然而,離別之情依然存在,詩人通過描寫"秋雁淚無書",表達了離別時的傷感和無法言說的哀愁。
詩的后半部分,詩人通過檐下的蜘蛛網、梅子和豆丸,表達了離別時的困擾和苦澀之情。檐下的蜘蛛網糾纏不盡,象征著離別的糾纏難以解脫。梅子和豆丸的苦澀則暗示了離別的辛酸和不舍之情。
最后兩句"伯樂自來何處覓,錯將良驥駕鹽車"則是對送行者的寄語。伯樂是傳說中能發現卓越馬匹的人,這里詩人借用伯樂的形象,表達了對卿君的期望和贊美。然而,送行者卻誤將卓越的駿馬用來駕駛運鹽的馬車,暗示了對送行者對卿君的重要性和才華的誤解和忽視。
總的來說,這首
“麥秋春去客程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à rì sòng dà qīng jūn fù rèn wǔ gāng
夏日送大卿君赴任武岡
mài qiū chūn qù kè chéng chū, yuǎn zhú hú nán wàn lǐ yú.
麥秋春去客程初,遠逐湖南萬里余。
rén jìng yè juān tí yǒu yùn, dào piān qiū yàn lèi wú shū.
人靜夜鵑啼有韻,道偏秋雁淚無書。
yán zhū wǎng jiù sī nán jǐn, méi dòu wán chéng kǔ wèi chú.
檐蛛網就絲難盡,梅豆丸成苦未除。
bó lè zì lái hé chǔ mì, cuò jiāng liáng jì jià yán chē.
伯樂自來何處覓,錯將良驥駕鹽車。
“麥秋春去客程初”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