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府日無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公府日無事”全詩
草根侵柱礎,苔色上門關。
飲硯時見鳥,卷簾晴對山。
新詩吟未足,昨夜夢東還。
作者簡介(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見呈翻譯及注釋
翻譯
公府之中每日無事可辦,我們同僚只是覺得清閑。
野草根根扎到柱下基石,青苔片片已將大門爬滿。
硯水之中時而掠過鳥影,卷起簾子面對青天群山。
新的詩作至今尚未吟成,昨天夜間又在夢中東還。
注釋
⑴李判官:指當時封常清幕下判宮李棲筠。使院:即北庭節度使的官署。
⑵公府:即岑參及其同僚的辦公處。
⑶柱礎:柱子的基石。
⑷門關:門閂。
⑸飲硯(yàn):鳥影掠過,如飲硯水。
⑹東還:東歸。詩人在西北邊塞,故云。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見呈創作背景
唐天寶十三載(754年),詩人赴北庭都護府任職于封常清軍幕,這首詩即是與同僚李棲筠的酬和之作。當時值封常清受降回軍之后,北庭一帶暫時安定無事。這首詩所寫的就是這期間幕府中閑靜的生活。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見呈賞析
詩的首聯中“日無事”、“只是閑”從兩個方面點出“閑”字。“日”、“只”都對“閑”加以強調。“閑”是此詩所寫的主要內容,也是此詩的基本情調,以疏談的筆調引起全詩。
詩的中間四句用公府所見所聞的景物寫閑靜生活和閑適情調。“草根侵柱礎,苔色上門關”,這兩句寫公府之內景物。無人頻繁往來,以致野草滋生、青苔蔓延,可見“公府日無事”,而詩人得以有足夠時間對柱礎間的草根、門關上的苔色作細致觀察,可見“吾輩只是閑”這兩句上句從形著筆,下句從色落墨,一“侵”一“上”,寫出草根、青苔潛移默化的發展形態,刻畫極細致入微。“飲硯時見鳥,卷簾晴對山,”這兩句寫公府之外景物。前一句寫飛鳥并不直接去寫,卻以鳥影掠過硯水來寫,由府內自然轉到府外,手法很高明。而用一“飲”字,把鳥影掠過硯水好似啄水的形態寫得既十分形象,又很有情趣。這種閑情是只在“無事”時才有的。后—句用“卷簾”把詩人的視線由府內轉到府外,與上句是同樣巧妙的手法。而晴空之下,滿目青山,場面卻是松開闊極有邊塞特征的。這種逸致也是“無事”時才有的。上下兩句,由近及遠,一動一靜,均突出了閑靜情趣。
詩的最后兩句承上文寫鄉思:“新詩吟未足,昨夜夢東還”。能在邊地字斟句酌,從容吟詩,仍流露“閑”字,而新詩未足即被鄉夢打斷,寫“閑”中鄉思愈切,十分符合閑居異地的生活情調。
這首詩以“閑”字為貫串全詩的線索,而以鄉思作結,中間四句寫閑居所見景物,寫近景則刻畫入微,寫遠景則場面開闊,筆法輕松疏談。
“公府日無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ng chóu lǐ pàn guān shǐ yuàn jí shì jiàn chéng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見呈
gōng fǔ rì wú shì, wú tú zhǐ shì xián.
公府日無事,吾徒只是閑。
cǎo gēn qīn zhù chǔ, tái sè shàng mén guān.
草根侵柱礎,苔色上門關。
yǐn yàn shí jiàn niǎo, juàn lián qíng duì shān.
飲硯時見鳥,卷簾晴對山。
xīn shī yín wèi zú, zuó yè mèng dōng hái.
新詩吟未足,昨夜夢東還。
“公府日無事”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