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見沈浮”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俯仰見沈浮”全詩
驅車未及半,且復泛輕舟。
峨峨五華山,杳杳三澨流。
山水清且閑,俯仰見沈浮。
愧無經世才,空有杞人憂。
潦倒終宇宙,道廢何能酬。
分類:
《雜感(三首)》魯鐸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雜感(三首)》是明代詩人魯鐸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城居苦塵事,去作云阝上游。
驅車未及半,且復泛輕舟。
峨峨五華山,杳杳三澨流。
山水清且閑,俯仰見沈浮。
愧無經世才,空有杞人憂。
潦倒終宇宙,道廢何能酬。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在城市生活中的苦悶和對自然山水的向往。詩人感到在城市生活中忙碌而煩擾,于是他決定離開城市,去追求自由自在的山水之樂。他乘車出發,但在途中未行程的一半,便改乘輕舟,沿河而行。他來到了雄偉壯麗的五華山,以及幽遠神秘的三澨流。在這里,山水清澈寧靜,詩人凝視著山水的起伏變化,感受到了人世間的沉浮。他自愧不才,覺得自己沒有經世濟俗的才能,卻空有杞人憂國的心思。最終,他認識到自己的困頓與整個宇宙的龐大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他對道的追求似乎也無從回報。
賞析:
《雜感(三首)》展示了魯鐸對城市生活和自然山水的對比思考,表達了他對紛雜俗世的厭倦以及對自由寧靜的向往之情。詩中以對比的手法,將城市的苦悶與山水的清閑相對照,凸顯了詩人內心的矛盾和追求。詩人的離城之行象征著他對現實的逃避,他希望通過親近山水來尋求內心的寧靜和平衡。
五華山和三澨流作為具體的山水景觀,形象地展現了自然的壯麗和神秘。詩人通過對山水景致的描繪,表達了對大自然美好與永恒的渴望。他在山水之間感受到了人生的起伏和沉浮,這也是對人世間紛繁與無常的思考。
詩的最后幾句表達了詩人的自省和對自身價值的懷疑。他自稱無經世才,認為自己無法在現實中有所作為,而只是杞人憂天的愁慮。最終,他感嘆自己的潦倒和對道的追求的無法回報,凸顯了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和對宇宙的無限廣闊的對比。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通過對城市與山水的對比描繪,展示了詩人對自由寧靜的向往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它在表達個人情感的同時,也具有普遍性的哲思,引發人們對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俯仰見沈浮”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gǎn sān shǒu
雜感(三首)
chéng jū kǔ chén shì, qù zuò yún fù shàng yóu.
城居苦塵事,去作云阝上游。
qū chē wèi jí bàn, qiě fù fàn qīng zhōu.
驅車未及半,且復泛輕舟。
é é wǔ huà shān, yǎo yǎo sān shì liú.
峨峨五華山,杳杳三澨流。
shān shuǐ qīng qiě xián, fǔ yǎng jiàn shěn fú.
山水清且閑,俯仰見沈浮。
kuì wú jīng shì cái, kōng yǒu qǐ rén yōu.
愧無經世才,空有杞人憂。
liáo dǎo zhōng yǔ zhòu, dào fèi hé néng chóu.
潦倒終宇宙,道廢何能酬。
“俯仰見沈浮”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