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暗含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芳草暗含滋”全詩
綺羅言已寂,芳草暗含滋。
泣露蒐移堞,銜花雀隱枝。
忽聞雍里曲,并落照眉池。
分類:
作者簡介(茅坤)

茅坤(1512~1601)明代散文家、藏書家。字順甫,號鹿門,歸安(今浙江吳興)人,明末儒將茅元儀祖父。嘉靖十七年進士,官廣西兵備僉事時,曾領兵鎮壓廣西瑤族農民起義。茅坤文武兼長,雅好書法,提倡學習唐宋古文,反對“文必秦漢”的觀點,至于作品內容,則主張必須闡發“六經”之旨。編選《唐宋八大家文抄》,對韓愈、歐陽修和蘇軾尤為推崇。茅坤與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等,同被稱為“唐宋派”。有《白華樓藏稿》,刻本罕見。行世者有《茅鹿門集》。
《登叢臺》茅坤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登叢臺》是明代詩人茅坤的作品。下面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登上叢臺,望見孤城在秋日傍晚的時候。
綺麗的宮廷語言已經沉寂,芳草隱約透露生機。
淚珠像露水一樣滑落城墻,小鳥銜著花朵隱匿在樹枝中。
突然聽到雍里的曲調,還有夕陽的余暉映照著眉湖。
詩意:
《登叢臺》描繪了一個秋日傍晚登上叢臺眺望孤城的場景。詩人茅坤通過描寫綺麗的宮廷語言已經沉寂、芳草隱約透露生機等細節,表達了時光的流轉和歲月的更迭。詩中的淚珠滑落城墻和小鳥銜花隱匿在樹枝中,暗示著人事已非、時光流轉的無常。最后,詩人聽到了雍里的曲調和夕陽的余暉映照著眉湖,這些景象讓他對過去的歲月和歷史產生了思考和感慨。
賞析:
《登叢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和寓意的運用,抒發了詩人對時光流轉和歷史變遷的感慨。詩中的綺羅言已寂,芳草暗含滋,展現了宮廷文化的消逝和大自然的生機。泣露蒐移堞,銜花雀隱枝,通過形象的描繪,表達了人事已非、時光不復的意境。最后,雍里曲和落照眉池的描繪,將詩人的思緒從過去引向現在,透露出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
整首詩以婉約的語言、細膩的描寫和深沉的意境,將詩人對時光流逝和歷史變遷的感慨表達得深情而含蓄。讀者在品味這首詩詞時,可以感受到詩人對時光流轉和歷史變遷的思考,以及對美好時光的回憶和追憶。
“芳草暗含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ēng cóng tái
登叢臺
yī tiào cóng tái shàng, gū chéng qiū mù shí.
一眺叢臺上,孤城秋暮時。
qǐ luó yán yǐ jì, fāng cǎo àn hán zī.
綺羅言已寂,芳草暗含滋。
qì lù sōu yí dié, xián huā què yǐn zhī.
泣露蒐移堞,銜花雀隱枝。
hū wén yōng lǐ qū, bìng luò zhào méi chí.
忽聞雍里曲,并落照眉池。
“芳草暗含滋”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