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何人望斗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七夕何人望斗牛”出自唐代李嘉祐的《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
詩句共7個字,詩句拼音為:qī xī hé rén wàng dòu niú,詩句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七夕何人望斗牛”全詩
《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
移家避寇逐行舟,厭見南徐江水流。
吳越征徭非舊日,秣陵凋弊不宜秋。
千家閉戶無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
只有同時驄馬客,偏宜尺牘問窮愁。
吳越征徭非舊日,秣陵凋弊不宜秋。
千家閉戶無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
只有同時驄馬客,偏宜尺牘問窮愁。
分類: 七夕節
作者簡介(李嘉祐)
李嘉祐,字從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趙州(今河北省趙縣)人。天寶七年(748)進士,授秘書正字。
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注釋
①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蘇鎮江市。②章侍御:侍御,即侍御史,御史大夫的屬官。章侍御,其名其事不詳。
③避寇:760~761年(上元年間)、766~779年(大歷年間)中,李嘉佑先后曾任臺州、袁州刺史。袁晁陷臺州并攻下浙東諸州,歷時8月,至公元 763年(廣德年間)四月始平,所謂移家“避寇”當指此。
④至南徐:公元307~312年(永嘉年間)亂后,西晉滅亡,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劉宋特于京口設南徐州安置移民。轄境相當今安徽風陽以東、江蘇淮河以 南、長江以北地區。其后,轄境南移,相當今江蘇長江以南,南京東北部及丹陽、宜興以東,無錫以北地區。
⑤吳越:古吳國都吳(今江蘇蘇州市)、古越國都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吳越泛指今江蘇、浙江及江西、安徽部分地區。
⑥秣陵:古縣名,秦始皇改金陵邑置,治今江蘇南京市江寧縣南。
⑦玷桴:持衣石與棒槌。比喻浣洗。
⑧七夕:陰歷七月初七的夜晚。
⑨斗牛:本指二十八宿的斗宿和牛宿。這是復詞偏義,主要指牛宿,即牽牛星,一名河鼓,俗稱牛郎星。隔銀河與織女星相對。古時神話,以牽牛織女為夫婦,每年七月七日夜有鵲烏群集銜接為橋以便織女渡過銀;河與牛郎相會。詩句“七夕何人望斗牛”,意思是戰亂中,丈夫被征發,生死不知,誰還能指望有夫妻相會之時。
⑩馬客:指章侍御。驄馬,青白色的馬。東漢桓輿為侍御史,“是時宦官秉權,典執政無所回避。常乘驄馬,京師畏憚,為之語日:“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后漢書》卷三十七《桓榮傳》附桓典)
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創作背景
該詩為公元762~763年(寶應年間)、763~764年(廣德年間)李為避戰亂、居家旅泊京口而作。時北方戰火尚未熄滅,南方動亂又起,今江蘇、浙江一帶大多男子被征發,或事徭役,常年在外,生死不知,沒人指望還能與親人相聚之日;丁壯不存,田野荒蕪,已是秋收季節,卻無物可收。身為一州之長的李嘉佑都在為生活困頓而愁苦,一般的平民百姓當然更難以為生了。“七夕何人望斗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ǎo qiū jīng kǒu lǚ pō zhāng shì yù jì shū xiāng wèn yīn yǐ zèng zhī shí qī xī
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
yí jiā bì kòu zhú xíng zhōu, yàn jiàn nán xú jiāng shuǐ liú.
移家避寇逐行舟,厭見南徐江水流。
wú yuè zhēng yáo fēi jiù rì, mò líng diāo bì bù yí qiū.
吳越征徭非舊日,秣陵凋弊不宜秋。
qiān jiā bì hù wú zhēn chǔ, qī xī hé rén wàng dòu niú.
千家閉戶無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
zhǐ yǒu tóng shí cōng mǎ kè, piān yí chǐ dú wèn qióng chóu.
只有同時驄馬客,偏宜尺牘問窮愁。
“七夕何人望斗牛”平仄韻腳
拼音:qī xī hé rén wàng dòu niú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七夕何人望斗牛”的相關詩句
“七夕何人望斗牛”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七夕何人望斗牛”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七夕何人望斗牛”出自李嘉祐的 《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