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如蒲柳不禁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身如蒲柳不禁秋”全詩
手把芙蓉驚欲暮,身如蒲柳不禁秋。
涼風作意侵團扇,斜日多情近小樓。
有約南湖將艇子,晚香吹滿白蘋州。
分類:
作者簡介(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慕名相聘,托病不赴。正德末年以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旋即便致仕歸鄉。四方人士求詩文書畫者,絡繹道路。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年九十歲。有《甫田集》。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與沈周共創“吳派”,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于吳寬,學書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并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新秋》文徵明 翻譯、賞析和詩意
《新秋》是明代文徵明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江天七月火西流,
殘暑蕭然一雨牧。
手把芙蓉驚欲暮,
身如蒲柳不禁秋。
涼風作意侵團扇,
斜日多情近小樓。
有約南湖將艇子,
晚香吹滿白蘋州。
詩意:
這是一首秋天的詩,描繪了一個湖畔的秋日景象。詩人描述了七月的江天,火熱的太陽西沉,殘暑漸漸消退,一場秋雨洗滌著大地。他手中的芙蓉花被雨水打濕,使得花朵的顏色更加鮮艷。詩人自我比喻為蓬松的蒲柳,感受到秋天的氣息不禁涌上心頭。
秋天的涼風輕輕吹拂著詩人的團扇,而斜斜的夕陽投射在他身旁的小樓上,給人以溫馨而多情的感覺。詩人提到了南湖,暗示他和朋友約定一同劃船游湖,享受湖畔的晚風和芬芳,在晚風中感受到秋天的氣息。
賞析:
《新秋》以簡潔而精練的語言描繪了秋天的景象,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和對秋天的感悟。詩中運用了比喻和意象,使得詩意更加豐富深遠。
詩人通過描述江天七月的火熱和殘暑的凋敝,以及一場秋雨的洗禮,展現了季節的變遷和自然界的美妙。詩中的芙蓉花和蒲柳則成為詩人自我表達的象征,傳遞出對秋天氣息的敏感和感慨。
詩人通過涼風侵襲團扇和斜日照射小樓的描寫,營造出一種柔和而溫馨的氛圍,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秋天的美好。最后,詩人提到了南湖和艇子,展現出與朋友的約定和對湖畔晚香的向往,進一步增添了詩意和情感。
總體而言,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生動的意象,表達了詩人對秋天的感受和對自然的贊美,同時也展現了人與自然的交融和友情的珍貴。
“身如蒲柳不禁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n qiū
新秋
jiāng tiān qī yuè huǒ xī liú, cán shǔ xiāo rán yī yǔ mù.
江天七月火西流,殘暑蕭然一雨牧。
shǒu bà fú róng jīng yù mù, shēn rú pú liǔ bù jīn qiū.
手把芙蓉驚欲暮,身如蒲柳不禁秋。
liáng fēng zuò yì qīn tuán shàn, xié rì duō qíng jìn xiǎo lóu.
涼風作意侵團扇,斜日多情近小樓。
yǒu yuē nán hú jiāng tǐng zi, wǎn xiāng chuī mǎn bái píng zhōu.
有約南湖將艇子,晚香吹滿白蘋州。
“身如蒲柳不禁秋”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