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無王宰能”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雖無王宰能”全詩
重重夕陽山,忽墮清談里。
吾生溪壑心,苦受塵氛累。
昔從筆墨間,涂抹聊爾耳。
亦知不療饑,性僻殊事此。
有如魚吹沫,不自知所以。
世人不相諒,調笑呼畫史。
紛然各有須,縑素盈案幾。
襪材真足厭,研吮良自恥。
經旬一執筆,累歲不盈紙。
交游怪逋慢,往往遭怒訾。
豈知書生為,未可俗工擬。
五日畫一石,十日畫一水。
雖無王宰能,此例自可倚。
陳君乃何人,亦自向庸鄙。
一扇五更年,此負真緩矣。
吾方懼獲怒,君顧得之喜。
一笑題謝君,賢于二三子。
分類:
作者簡介(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慕名相聘,托病不赴。正德末年以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旋即便致仕歸鄉。四方人士求詩文書畫者,絡繹道路。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年九十歲。有《甫田集》。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與沈周共創“吳派”,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于吳寬,學書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并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為陳子復畫扇戲題》文徵明 翻譯、賞析和詩意
重重夕陽山,忽然掉進清談里。
我生溝壑心,苦受塵氛累。
從前從筆墨之間,涂抹聊你的耳朵。
也知道不能充饑,性格孤僻特殊事這。
有如魚吹沫,自己不知道怎樣。
世人不諒解,取笑叫繪畫史。
紛紛各有需要,絲素盈書桌。
襪材料真正能夠滿足,研究特別好從恥。
十幾個執筆,連續幾年不能滿紙。
交往奇怪怠慢,往往遭到憤怒指責。
怎么知道書生為,還可以模擬一般工。
五天畫一石,十天畫一條。
雖然沒有王宰能,這樣的例子可以靠自己。
陳先生是什么人,自己也向平庸。
一扇五更年,這背真慢了。
我方怕遭到憤怒,你看得到的喜悅。
一笑題謝謝你,比你們。
* 此部分翻譯來自Baidu,僅供參考
“雖無王宰能”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èi chén zi fù huà shàn xì tí
為陳子復畫扇戲題
cháng sōng yīn gāo yuán, xū tíng xiě qīng cǐ.
長松蔭高原,虛亭寫清泚。
chóng chóng xī yáng shān, hū duò qīng tán lǐ.
重重夕陽山,忽墮清談里。
wú shēng xī hè xīn, kǔ shòu chén fēn lèi.
吾生溪壑心,苦受塵氛累。
xī cóng bǐ mò jiān, tú mǒ liáo ěr ěr.
昔從筆墨間,涂抹聊爾耳。
yì zhī bù liáo jī, xìng pì shū shì cǐ.
亦知不療饑,性僻殊事此。
yǒu rú yú chuī mò, bù zì zhī suǒ yǐ.
有如魚吹沫,不自知所以。
shì rén bù xiāng liàng, tiáo xiào hū huà shǐ.
世人不相諒,調笑呼畫史。
fēn rán gè yǒu xū, jiān sù yíng àn jǐ.
紛然各有須,縑素盈案幾。
wà cái zhēn zú yàn, yán shǔn liáng zì chǐ.
襪材真足厭,研吮良自恥。
jīng xún yī zhí bǐ, lèi suì bù yíng zhǐ.
經旬一執筆,累歲不盈紙。
jiāo yóu guài bū màn, wǎng wǎng zāo nù zī.
交游怪逋慢,往往遭怒訾。
qǐ zhī shū shēng wèi, wèi kě sú gōng nǐ.
豈知書生為,未可俗工擬。
wǔ rì huà yī shí, shí rì huà yī shuǐ.
五日畫一石,十日畫一水。
suī wú wáng zǎi néng, cǐ lì zì kě yǐ.
雖無王宰能,此例自可倚。
chén jūn nǎi hé rén, yì zì xiàng yōng bǐ.
陳君乃何人,亦自向庸鄙。
yī shàn wǔ gēng nián, cǐ fù zhēn huǎn yǐ.
一扇五更年,此負真緩矣。
wú fāng jù huò nù, jūn gù dé zhī xǐ.
吾方懼獲怒,君顧得之喜。
yī xiào tí xiè jūn, xián yú èr sān zi.
一笑題謝君,賢于二三子。
“雖無王宰能”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蒸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