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曾奏策似隋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曾奏策似隋初”全詩
丈人舊憶河間渚,營海新題泖上居。
翏瀆山橫遺戰壘,松江水近足羹魚。
慣聞地與潮聲轉,時見龍將雨氣噓。
槎路不通星是客,桑田頻改日愁予。
螺舟莫厭過從數,我亦羈窮欲著書。
分類:
《營海軒詩》邾經 翻譯、賞析和詩意
《營海軒詩》是明代邾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兵后澄江失敝廬,
何曾奏策似隋初。
丈人舊憶河間渚,
營海新題泖上居。
翏瀆山橫遺戰壘,
松江水近足羹魚。
慣聞地與潮聲轉,
時見龍將雨氣噓。
槎路不通星是客,
桑田頻改日愁予。
螺舟莫厭過從數,
我亦羈窮欲著書。
詩意:
《營海軒詩》描繪了明代后期社會動蕩、戰亂頻繁的景象,抒發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和對個人命運的思考。詩中通過對自然景物和歷史典故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戰爭、政治腐敗和人生困境的痛感。
賞析:
這首詩詞以明代戰亂后的景象為背景,憑借著邾經獨特的筆觸和意境,將戰爭帶來的破壞和社會動蕩表現得淋漓盡致。首句"兵后澄江失敝廬"描繪了戰亂后江水清澈而故宅破敗的景象,寓意著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和流離失所的命運。接著,詩中提到了隋朝初年的政治策劃和明朝時期的無奈對比,反映了作者對明朝政權的失望和對隋朝治理能力的贊嘆。
詩中還描繪了作者對河間渚的懷舊之情,顯示了他對過去安寧時光的懷念和對現實的失望。"營海新題泖上居"反映了作者對新的居住地的感慨和思考,暗示著他對未來的不確定和焦慮。
詩中還涉及到翏瀆山和松江水的描寫,翏瀆山是指歷史上的戰爭遺址,松江水則象征著豐富的資源。這些景物的描繪,既展示了戰爭所帶來的破壞,又表達了作者對和平和富饒的向往。
詩的后半部分,通過描繪自然界的變化和歷史的滄桑,表達了作者個人的命運感慨。"槎路不通星是客,桑田頻改日愁予"意味著作者身處困境,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詩的最后兩句"螺舟莫厭過從數,我亦羈窮欲著書"表達了作者的無奈和對命運的抗爭,他希望通過寫作來宣泄內心的情感和對社會的批判。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以明代社會動蕩和個人命運為背景,通過對自然景物和歷史典故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戰亂、政治腐敗和個人困境的憂慮和痛感。同時,詩中展示了作者對和平、富饒和個人追求的向往,以及對命運的反抗和對寫作的執著。整體而言,這首詩詞既揭示了明代社會的動蕩和人們的苦難,又抒發了作者對美好未來的渴望和對個人命運的思考。
“何曾奏策似隋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íng hǎi xuān shī
營海軒詩
bīng hòu chéng jiāng shī bì lú, hé zēng zòu cè shì suí chū.
兵后澄江失敝廬,何曾奏策似隋初。
zhàng rén jiù yì hé jiān zhǔ, yíng hǎi xīn tí mǎo shàng jū.
丈人舊憶河間渚,營海新題泖上居。
liù dú shān héng yí zhàn lěi, sōng jiāng shuǐ jìn zú gēng yú.
翏瀆山橫遺戰壘,松江水近足羹魚。
guàn wén dì yǔ cháo shēng zhuǎn, shí jiàn lóng jiāng yǔ qì xū.
慣聞地與潮聲轉,時見龍將雨氣噓。
chá lù bù tōng xīng shì kè, sāng tián pín gǎi rì chóu yǔ.
槎路不通星是客,桑田頻改日愁予。
luó zhōu mò yàn guò cóng shù, wǒ yì jī qióng yù zhù shū.
螺舟莫厭過從數,我亦羈窮欲著書。
“何曾奏策似隋初”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六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