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矛重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二矛重英”全詩
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駟介麃麃。
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
清人在軸,駟介陶陶。
左旋右抽,中軍作好。
清人翻譯及注釋
翻譯
清邑軍隊駐在彭,駟馬披甲真威風。兩矛裝飾重纓絡,黃河邊上似閑庭。
清邑軍隊駐在消,駟馬披甲威又驕。兩矛裝飾野雞毛,黃河邊上自逍遙。
清邑軍隊駐在軸,駟馬披甲任疾跑。左轉身子右拔刀,軍中好像準備好。
注釋
1.清人:指鄭國大臣高克帶領的清邑的士兵。清,鄭國之邑,一說衛國邑名,在今河南省中牟縣西。
2.彭:鄭國地名,在黃河邊上。
3.駟(sì)介:一車駕四匹披甲的馬。介:甲。旁旁:同“彭彭”,馬強壯有力貌。一說行走、奔跑貌。
4.二矛:酋矛、夷矛,插在車子兩邊。重(chóng)英:以朱羽為矛飾,二矛樹車上,遙遙相對,重疊相見。重,重疊。英,矛上的纓飾。
5.翱(áo)翔:游戲之貌。
6.消:黃河邊上的鄭國地名。
7.鑣(biāo)鑣:英勇威武貌。
8.喬:借為“鷮(jiāo)”,長尾野雞,此指矛上裝飾的鷮羽毛。
9.逍遙:閑散無事,駕著戰車游逛。
10.軸:黃河邊上的鄭國地名。
11.陶陶:和樂貌。一說馬疾馳之貌。
12.左旋右抽:御者在車左,執轡御馬;勇士在車右,執兵擊刺。旋,轉車。抽,拔刀。
13.中軍:即“軍中”。一說指古三軍之中軍主帥。作好:容好,與“翱翔”“逍遙”一樣也是連綿詞,指武藝高強。一說做好表面工作,指裝樣子,不是真要抗拒敵人。
清人鑒賞
這是一首辛辣的諷刺詩。在此詩作者眼中,高克帶領的部隊,戰馬披甲,不可謂不雄壯;戰車插矛,不可謂不威武。可是清邑的士兵卻不是在為抵御敵人隨時可能的入侵而認真備戰,卻在河上逍遙游逛,耍弄刀槍;身為將帥的高克也閑來無事,只是以練武來消磨時光而已。此詩諷刺的對象是高克,而最終深深斥責的是鄭文公的昏庸。
至于為什么說諷刺的矛頭最終是對準鄭文公,古代有一位論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人君擅一國之名寵,生殺予奪,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誅之可也。情狀未明,黜而退之可也。愛惜其才,以禮馭之亦可也。烏可假以兵權,委諸竟上(邊境),坐視其離散而莫之恤乎!《春秋》書曰:‘鄭棄其師。’其責之深矣!”(朱熹《詩集傳》引胡氏語)。總之,在抵御外敵之時,鄭文公因討厭高克反而派他帶領清邑士兵去河邊駐防的決策是完全錯誤的。
全詩共三章,寫清邑士兵在黃河邊上的彭地、消地、軸地駐防時的種種表現。表面上是在稱頌他們,說他們的披甲戰馬如何強壯,奔馳起來又如何威風;戰車上裝飾著漂亮的矛,是如何的壯盛;軍中的武士也好,主帥也好,武藝又是如何高強。而實際上他們卻是在河上閑散游逛。每章的最后一句如畫龍點睛,用“翱翔”、“逍遙”、“作好”等詞來揭出本相,其諷刺的手法是較為含蓄的。從詩的章法上說,三個章節的結構和用詞變化都不甚大,只有第三章與前兩章不同處較多。作者采用反復詠嘆的手法,以增強詩歌的氣勢和表現力,從而達到其諷刺的效果。
清人創作背景
《鄭風·清人》是批評鄭國軍隊游戲離散的詩歌,為《詩經·鄭風》的第五首。在《鄭風》二十一篇詩中,唯獨這首《清人》是確切有本事可考的。
據《春秋·魯閔公二年》記載:“冬,十有二月,狄入衛,鄭棄其師。”《左傳》云:“鄭人惡高克,使帥師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師潰而歸,高克奔陳。鄭人為之賦《清人》。”魯閔公二年(鄭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60年),狄人侵入衛國。衛國在黃河以北,鄭國在黃河以南,鄭文公怕狄人渡過黃河侵入鄭國,就派他所討厭的大臣高克帶領清邑的士兵到河上去防御狄人。時間久了,鄭文公也不把高克的軍隊召回,而是任其在駐地無所事事,整天游逛。最后清邑之師滯留邊境,軍紀敗壞,終于潰散而歸,高克也逃到陳國避難去了。
春秋時期,大小諸侯國之間戰爭頻仍,攻伐兼并不絕于史。廣大人民對那些諸侯爭霸的不義之戰是深惡痛絕的。而對舉國上下齊心協力奮起抗擊外敵的正義戰爭,廣大人民總是予以熱情的歌頌。在防御外敵的時候,如果有人消極不抵抗甚至投降,那將受到千夫所指。因高克帶領的清邑部隊不積極備戰御敵,故鄭國詩人作此詩以諷刺之。又據《毛詩序》,詩作者為鄭公子素。
“二矛重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īng rén
清人
qīng rén zài péng, sì jiè páng páng.
清人在彭,駟介旁旁。
èr máo zhòng yīng, hé shàng hū áo xiáng.
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qīng rén zài xiāo, sì jiè páo páo.
清人在消,駟介麃麃。
èr máo zhòng qiáo, hé shàng hū xiāo yáo.
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
qīng rén zài zhóu, sì jiè táo táo.
清人在軸,駟介陶陶。
zuǒ xuán yòu chōu, zhōng jūn zuò hǎo.
左旋右抽,中軍作好。
“二矛重英”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