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見古時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今人不見古時月”出自唐代李白的《把酒問月》,
詩句共7個字,詩句拼音為:jīn rén bú jiàn gǔ shí yuè,詩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
“今人不見古時月”全詩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作者簡介(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注釋】:
《把酒問月》這詩題就是作者絕妙的自我造象,那飄逸浪漫的風神唯謫仙人方能有之。題下原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彼不自問而令予問之,一種風流自賞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萬世,明月的存在對于人間是一個魅人的宇宙之謎。“青天有月來幾時”的劈頭一問,對那無限時空里的奇跡,大有神往與迷惑交馳之感。問句先出,繼而具體寫其人神往的情態。這情態從把酒“停杯”的動作見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來的一問分明帶有幾分醉意,從而倍有詩味。二句語序倒裝,以一問攝起全篇,極富氣勢感。開篇從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寫起,以下大抵兩句換境換意,盡情詠月抒懷。
明月高高掛在天上,會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當你無意于追攀時,她許會萬里相隨,依依不舍。兩句一冷一熱,亦遠亦近,若離若即,道是無情卻有情。寫出明月于人既可親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運用維妙維肖。回文式句法頗具唱嘆之致。緊接二句對月色作描繪:皎皎月輪如明鏡飛升,下照宮闕,云翳(“綠煙”)散盡,清光煥發。以“飛鏡”作譬,以“丹闕”陪襯俱好,而“綠煙滅盡”四字尤有點染之功。試想,一輪圓月初為云遮,然后揭開紗罩般露出嬌面,該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攬接。不意下文又以一問將月的形象推遠:“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月出東海而消逝于西天,蹤跡實難測知,偏能月月循環不已。“但見”寧知”的呼應足傳詩人的驚奇,他從而浮想聯翩,究及那難以稽考的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月中白兔年復一年不辭辛勞地搗藥,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獨處的嫦娥,該是多么寂寞?語中對神物、仙女深懷同情,其間流露出詩人自己孤苦的情懷。這面對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從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實為一個,而今人古人則不斷更迭。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亦意味“古人不見今時月”;說“今月曾經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語備極重復、錯綜、回環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數,只如逝水,然而他們見到的明月則亙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礎上進一步把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之意渲染得淋漓盡致。前二句分說,后二句總括,詩情哲理并茂,讀來意味深長,回腸蕩氣。最后二句則結穴到及時行樂的主意上來。曹操詩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此處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種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長照金樽里”,形象鮮明獨特。從無常求“常”,意味雋永。至此,詩情海闊天空地馳騁一番后,又回到詩人手持的酒杯上來,完成了一個美的巡禮,使讀者從這一形象回旋中獲得極深的詩意感受。
全詩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其中將人與月反反復復加以對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塑造了一個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顯露著一個孤高出塵的詩人自我。雖然意緒多端,隨興揮灑,但潛氣內轉,脈絡貫通,極回環錯綜之致、渾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轉韻,平仄互換,抑揚頓挫,更覺一氣呵成,有宮商之聲,可謂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為創調”(王夫之《唐詩評選》)。
(周嘯天)
《把酒問月》這詩題就是作者絕妙的自我造象,那飄逸浪漫的風神唯謫仙人方能有之。題下原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彼不自問而令予問之,一種風流自賞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萬世,明月的存在對于人間是一個魅人的宇宙之謎。“青天有月來幾時”的劈頭一問,對那無限時空里的奇跡,大有神往與迷惑交馳之感。問句先出,繼而具體寫其人神往的情態。這情態從把酒“停杯”的動作見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來的一問分明帶有幾分醉意,從而倍有詩味。二句語序倒裝,以一問攝起全篇,極富氣勢感。開篇從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寫起,以下大抵兩句換境換意,盡情詠月抒懷。
明月高高掛在天上,會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當你無意于追攀時,她許會萬里相隨,依依不舍。兩句一冷一熱,亦遠亦近,若離若即,道是無情卻有情。寫出明月于人既可親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運用維妙維肖。回文式句法頗具唱嘆之致。緊接二句對月色作描繪:皎皎月輪如明鏡飛升,下照宮闕,云翳(“綠煙”)散盡,清光煥發。以“飛鏡”作譬,以“丹闕”陪襯俱好,而“綠煙滅盡”四字尤有點染之功。試想,一輪圓月初為云遮,然后揭開紗罩般露出嬌面,該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攬接。不意下文又以一問將月的形象推遠:“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月出東海而消逝于西天,蹤跡實難測知,偏能月月循環不已。“但見”寧知”的呼應足傳詩人的驚奇,他從而浮想聯翩,究及那難以稽考的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月中白兔年復一年不辭辛勞地搗藥,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獨處的嫦娥,該是多么寂寞?語中對神物、仙女深懷同情,其間流露出詩人自己孤苦的情懷。這面對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從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實為一個,而今人古人則不斷更迭。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亦意味“古人不見今時月”;說“今月曾經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語備極重復、錯綜、回環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數,只如逝水,然而他們見到的明月則亙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礎上進一步把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之意渲染得淋漓盡致。前二句分說,后二句總括,詩情哲理并茂,讀來意味深長,回腸蕩氣。最后二句則結穴到及時行樂的主意上來。曹操詩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此處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種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長照金樽里”,形象鮮明獨特。從無常求“常”,意味雋永。至此,詩情海闊天空地馳騁一番后,又回到詩人手持的酒杯上來,完成了一個美的巡禮,使讀者從這一形象回旋中獲得極深的詩意感受。
全詩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其中將人與月反反復復加以對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塑造了一個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顯露著一個孤高出塵的詩人自我。雖然意緒多端,隨興揮灑,但潛氣內轉,脈絡貫通,極回環錯綜之致、渾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轉韻,平仄互換,抑揚頓挫,更覺一氣呵成,有宮商之聲,可謂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為創調”(王夫之《唐詩評選》)。
(周嘯天)
“今人不見古時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ǎ jiǔ wèn yuè
把酒問月
qīng tiān yǒu yuè lái jǐ shí, wǒ jīn tíng bēi yī wèn zhī: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rén pān míng yuè bù kě dé, yuè xíng què yú rén xiāng suí?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jiǎo rú fēi jìng lín dān quē, lǜ yān miè jǐn qīng huī fā?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dàn jiàn xiāo cóng hǎi shàng lái, níng zhī xiǎo xiàng yún jiān méi?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bái tù dǎo yào qiū fù chūn, cháng é gū qī yǔ shuí lín?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jīn rén bú jiàn gǔ shí yuè, jīn yuè céng jīng zhào gǔ rén.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gǔ rén jīn rén ruò liú shuǐ, gòng kàn míng yuè jiē rú cǐ.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wéi yuàn dāng gē duì jiǔ shí, yuè guāng zhǎng zhào jīn zūn lǐ.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今人不見古時月”平仄韻腳
拼音:jīn rén bú jiàn gǔ shí yuè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今人不見古時月”的相關詩句
“今人不見古時月”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此詩作年難定。根據題下原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當是作者應友人之請而作的。有人認為作于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 “今人不見古時月”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今人不見古時月”出自李白的 《把酒問月》,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