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謂鵲山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初謂鵲山近”全詩
此行殊訪戴,自可緩歸橈。
湖闊數千里,湖光搖碧山。
湖西正有月,獨送李膺還。
水入北湖去,舟從南浦回。
遙看鵲山轉,卻似送人來。
分類:
作者簡介(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李白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
初謂鵲山近,寧知湖水遙。
此行殊訪戴,自可緩歸橈。
湖闊數千里,湖光搖碧山。
湖西正有月,獨送李膺還。
水入北湖去,舟從南浦回。
遙看鵲山轉,卻似送人來。
中文譯文:
最初以為鵲山近,不知道湖水有多遙遠。
這次旅行特意造訪鵲山,自然可以放慢劃槳的速度。
湖水寬廣千里,湖光映照碧綠的山巒。
湖的西邊正有一輪明月,孤獨地送別李膺歸來。
水流注入北湖,船只從南浦返回。
遙望鵲山轉動,卻仿佛是在送別前來的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題目為《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詩中描繪了一次泛舟游湖的經歷,并以此為背景表達了旅途中的離別之情。
詩的開頭,李白最初認為鵲山離得很近,卻沒有意識到湖水的廣闊遙遠。這種錯覺使他對旅途的距離和時間有了新的認識。
接著,李白提到自己這次旅行是陪同祖濟南太守一起游鵲山的,所以可以放慢行進的速度,以便與朋友一同欣賞湖光山色。
詩的下半部分描述了湖的景色。湖水寬廣無垠,湖光映照在碧綠的山巒上,給人一種宏偉壯觀的感覺。湖的西邊正好有一輪明月,這個景象獨自送別歸來的李膺,給人一種寂寥之感。
最后兩句詩表達了離別的場景。水流注入北湖,船只從南浦返回,意味著李膺即將離開這片湖泊。遠處望著鵲山轉動,卻有一種逆向的感覺,仿佛是在送別前來的人。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一次泛舟湖上的旅行和離別的情景。通過對湖水、山巒和明月的描繪,詩人展示了自然景色的壯美和變幻。詩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將近與遠、離與別相結合,表達了旅途中的離愁別緒和人生的無常。
“初謂鵲山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péi cóng zǔ jǐ nán tài shǒu fàn què shān hú sān shǒu
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
chū wèi què shān jìn, níng zhī hú shuǐ yáo.
初謂鵲山近,寧知湖水遙。
cǐ xíng shū fǎng dài, zì kě huǎn guī ráo.
此行殊訪戴,自可緩歸橈。
hú kuò shù qiān lǐ, hú guāng yáo bì shān.
湖闊數千里,湖光搖碧山。
hú xī zhèng yǒu yuè, dú sòng lǐ yīng hái.
湖西正有月,獨送李膺還。
shuǐ rù běi hú qù, zhōu cóng nán pǔ huí.
水入北湖去,舟從南浦回。
yáo kàn què shān zhuǎn, què shì sòng rén lái.
遙看鵲山轉,卻似送人來。
“初謂鵲山近”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二吻 (仄韻) 去聲十三問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