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皆卷舌”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巴人皆卷舌”全詩
立身本高潔。
巫山賦彩云。
郢路歌白雪。
舉國莫能和。
巴人皆卷舌。
一感登徒言。
恩情遂中絕。
分類:
作者簡介(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感遇其四》李白 翻譯、賞析和詩意
《感遇其四》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中文譯文:
宋玉事楚王。
立身本高潔。
巫山賦彩云。
郢路歌白雪。
舉國莫能和。
巴人皆卷舌。
一感登徒言。
恩情遂中絕。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詩人對宋玉事楚王的感嘆和思考。詩人表達了立身行事應當高潔的理念,并通過描繪巫山的彩云和郢路上唱著白雪之歌的景象,來突顯自己的情感。詩人認為自己的感嘆是無法與全國其他人共鳴的,因為他們無法理解他的言辭,他們只會困惑和糾結。最后,詩人感嘆自己的恩情已經絕望,不再有回應。
賞析:
《感遇其四》展現了李白獨特的思想和情感。詩中的宋玉是楚王的寵臣,他因才華出眾而備受賞識。詩人通過提及宋玉來引出自己的感慨,表達了對高尚品德和行為的追求。立身本高潔的觀點反映了李白對自己的要求和理想的追求。
詩中的巫山賦彩云和郢路歌白雪是以景物描寫來表達詩人的情感。巫山被描繪成有彩云的地方,彩云象征著美好和瑰麗的景象,可能暗喻李白自己的才華和追求。郢路上唱白雪之歌的場景則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和追求,白雪象征純潔和高尚。
"舉國莫能和,巴人皆卷舌"這兩句描述了詩人的感慨。詩人認為自己的感嘆是獨特的,無法被全國其他人所理解和共鳴。巴人皆卷舌可能指的是他們不理解詩人的言辭,只會困惑和糾結。
最后一句"一感登徒言,恩情遂中絕"表達了詩人對自己感嘆的絕望。詩人認為自己的恩情已經斷絕,無法再有回應。
整首詩以簡潔而有力的語言表達了李白內心的情感和對高潔品德的追求。通過景物的描繪和對自己感慨的表達,詩人展現了自己獨特的思想和情感,引發讀者對于高尚品德和追求的思考。
“巴人皆卷舌”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ǎn yù qí sì
感遇其四
sòng yù shì chǔ wáng.
宋玉事楚王。
lì shēn běn gāo jié.
立身本高潔。
wū shān fù cǎi yún.
巫山賦彩云。
yǐng lù gē bái xuě.
郢路歌白雪。
jǔ guó mò néng hé.
舉國莫能和。
bā rén jiē juǎn shé.
巴人皆卷舌。
yī gǎn dēng tú yán.
一感登徒言。
ēn qíng suì zhōng jué.
恩情遂中絕。
“巴人皆卷舌”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