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幕旁臨月窟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營幕旁臨月窟寒”全詩
蒲海曉霜凝馬尾,蔥山夜雪撲旗竿。
分類: 凱歌
作者簡介(岑參)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獻封大夫破插仙凱歌》岑參 翻譯、賞析和詩意
《獻封大夫破插仙凱歌》是唐代詩人岑參的作品。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
官軍西出過樓蘭,
營幕旁臨月窟寒。
蒲海曉霜凝馬尾,
蔥山夜雪撲旗竿。
詩詞表達了岑參對官軍征戰西域的場景的描繪和贊美。下面對詩詞的意境和賞析進行分析:
這首詩描繪了官軍征戰西域的景象。首句“官軍西出過樓蘭”,表達了官軍向西出征,經過了樓蘭地區。樓蘭是古代西域的一個重要城市,這里象征著遙遠的邊疆和險阻的征途。
第二句“營幕旁臨月窟寒”,描述了官軍扎營在月亮下的地方,這里可能是指月窟山。月窟山是西域的一座山脈,夜晚的月光照耀下,官軍的營地在山脈旁邊,給人一種寒冷孤寂的感覺。
第三句“蒲海曉霜凝馬尾”,描繪了清晨的蒲海地區,馬的尾巴上凝結著霜。蒲海是西域的一個湖泊,這里象征著廣袤的西域戈壁草原和寒冷的氣候。作者通過描繪馬尾上的霜來凸顯西域的寒冷。
最后一句“蔥山夜雪撲旗竿”,描述了夜晚在蔥山地區飄揚的雪花,落在軍旗上。蔥山是西域的一座山脈,這里暗示著西域地區的嚴寒。雪花撲在軍旗竿上,顯示了戰士們奮勇向前的英勇姿態。
整首詩以峭拔的山脈、遼闊的草原、嚴寒的氣候為背景,描繪了官軍征戰西域的艱苦情景。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繪,表達了戰士們在惡劣環境中的頑強和堅韌,以及他們對邊疆的守護和忠誠。整首詩氣勢磅礴,形象生動,展現了作者對官軍的贊美和對征戰西域壯麗景色的感嘆。
“營幕旁臨月窟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àn fēng dài fū pò chā xiān kǎi gē
獻封大夫破插仙凱歌
guān jūn xī chū guò lóu lán, yíng mù páng lín yuè kū hán.
官軍西出過樓蘭,營幕旁臨月窟寒。
pú hǎi xiǎo shuāng níng mǎ yǐ, cōng shān yè xuě pū qí gān.
蒲海曉霜凝馬尾,蔥山夜雪撲旗竿。
“營幕旁臨月窟寒”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