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祇得十日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祇得十日閑”全詩
雖來鞍馬上,不離詩酒間。
濟源三臨泛,王屋一登攀。
猶嫌百里近,祇得十日閑。
明朝卻歸府,塵事如循環。
猶聽瑤華曲,稍開風土顏。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濟源上枉舒員外兩篇因酬六韻》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濟源上枉舒員外兩篇因酬六韻》是唐代白居易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歇手不判案,
舉頭仍見山。
雖來鞍馬上,
不離詩酒間。
濟源三臨泛,
王屋一登攀。
猶嫌百里近,
祇得十日閑。
明朝卻歸府,
塵事如循環。
猶聽瑤華曲,
稍開風土顏。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作者白居易在濟源擔任官員期間的生活景象和內心感受。詩中表達了他遠離政務煩擾,專注于詩酒之間的生活態度和追求自由閑適的心情。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述了作者在濟源的生活境遇。首兩句“歇手不判案,舉頭仍見山。”表明作者放下繁忙的公務,卻仍然能夠欣賞到美麗的自然風光,意味著他對自然的熱愛和追求。接下來幾句“雖來鞍馬上,不離詩酒間。”強調了作者盡管身居高位,但仍然保持了對文學和酒的傾愛,表現出他對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向往。
接著,詩中提到“濟源三臨泛,王屋一登攀。”描述了作者在濟源的游覽,濟源是一個地名,三臨泛和王屋則是具體的景點。這些景點的選擇顯示了作者的品味和文化修養。
詩的后半部分“猶嫌百里近,祇得十日閑。明朝卻歸府,塵事如循環。”表達了作者懷疑自己的旅行距離的近遠,只得抽出十天來游覽。最后兩句“猶聽瑤華曲,稍開風土顏。”則表現了作者在旅途中欣賞音樂的愉悅和對旅途的贊美,也透露出作者在繁忙的政務之余,能夠感受到自然風光和人文氣息的愉悅。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作者在濟源的生活情景,表達了他對自由、閑適和文化藝術的向往,給人以寧靜、愉悅的感受。同時,這首詩也展示了白居易的文學才華和對自然、人文的敏銳觀察。
“祇得十日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yuán shàng wǎng shū yuán wài liǎng piān yīn chóu liù yùn
濟源上枉舒員外兩篇因酬六韻
xiē shǒu bù pàn àn, jǔ tóu réng jiàn shān.
歇手不判案,舉頭仍見山。
suī lái ān mǎ shàng, bù lí shī jiǔ jiān.
雖來鞍馬上,不離詩酒間。
jì yuán sān lín fàn, wáng wū yī dēng pān.
濟源三臨泛,王屋一登攀。
yóu xián bǎi lǐ jìn, qí dé shí rì xián.
猶嫌百里近,祇得十日閑。
míng cháo què guī fǔ, chén shì rú xún huán.
明朝卻歸府,塵事如循環。
yóu tīng yáo huá qū, shāo kāi fēng tǔ yán.
猶聽瑤華曲,稍開風土顏。
“祇得十日閑”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