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逢場作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我也逢場作戲”全詩
借君拍板與門槌。
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
卻愁彌勒下生遲。
不見老婆三五、少年時。
分類: 南歌子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南歌子》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南歌子·師唱誰家曲》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師唱誰家曲,
宗風嗣阿誰。
借君拍板與門槌。
我也逢場作戲,
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
山僧莫眨眉。
卻愁彌勒下生遲。
不見老婆三五,
少年時。
詩意:
這首詩以一種戲劇化的方式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調侃和對人生的思考。詩人通過描述各種角色和場景,暗示著人們在社會中的扮演和自我認同。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運用戲劇元素和對比手法,展現了作者對現實生活和人生境遇的獨特見解。詩的開頭,“師唱誰家曲”,描繪了一位歌唱家出場的情景,引出了后面的反問,“宗風嗣阿誰”。這里的“宗風”指的是傳統文化的風格和傳承,而“阿誰”則是對不明確的人物的提問。通過這種方式,詩人在暗示人們對傳統文化和身份認同的追問和思考。
接下來的幾句“借君拍板與門槌,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詩人以自嘲的口吻,表達了自己在社會中扮演角色的無奈和對于人生的戲謔態度。他暗示自己像是一個演員,需要借助別人的掌聲和指導,才能在社交場合中表現得合乎規范。這也可以理解為對現實世界中虛偽和表面功夫的嘲諷。
隨后的兩句“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通過對溪女和山僧的對比,進一步揭示了社會中人們的虛偽和偽裝。溪女偷偷地瞥眼,山僧卻假裝不動聲色,這里表達了對人們表面行為和真實內心的對比和思考。
最后兩句“卻愁彌勒下生遲,不見老婆三五,少年時”,詩人以一種幽默的方式,表達了對于時間流逝和生活中遺憾的思考。詩人擔心自己來世轉世為彌勒佛下凡的時機會很晚,無法見到自己的妻子和年少時的美好時光,從而暗示了對于時間的無奈和對于人生的遺憾。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戲劇化的手法和幽默的語言,表達了對現實生活和人生意義的思考。它揭示了社會中人們的虛偽和偽裝,以及對于時間流逝和生活遺憾的思考,給人以深思和啟示。
“我也逢場作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án gē zǐ
南歌子
shī chàng shuí jiā qū, zōng fēng sì ā shuí.
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
jiè jūn pāi bǎn yǔ mén chuí.
借君拍板與門槌。
wǒ yě féng chǎng zuò xì mò xiāng yí.
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
xī nǚ fāng tōu yǎn, shān sēng mò zhǎ méi.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
què chóu mí lè xià shēng chí.
卻愁彌勒下生遲。
bú jiàn lǎo pó sān wǔ shào nián shí.
不見老婆三五、少年時。
“我也逢場作戲”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仄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