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流落思無窮”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天涯流落思無窮”出自宋代蘇軾的《江城子 別徐州》,
詩句共7個字,詩句拼音為:tiān yá liú luò sī wú qióng,詩句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天涯流落思無窮”全詩
《江城子 別徐州》
天涯流落思無窮。
既相逢,卻匆匆。
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
為問東風余如許?春縱在,與誰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歸鴻,去吳中。
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
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既相逢,卻匆匆。
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
為問東風余如許?春縱在,與誰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歸鴻,去吳中。
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
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分類: 江城子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注釋】:
此詞作于元豐二年(1079)三月蘇軾由徐調知湖州途中。詞中化用李商隱《無題》詩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句意,將積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發了作者對徐州風物人情無限留戀之情,并在離愁別緒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別恨是全詞主旨,上片寫別時情景,下片想象別后境況。
上片以感慨起調,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無窮無盡。“天涯流落”,深寓詞人的身世之感。蘇軾外任多年,類同飄萍,自視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僅兩年,又調往湖州,南北輾轉,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這一句同時也飽含著詞人對猝然調離徐州的感慨 。“既相逢,卻匆匆”兩句,轉寫自己與徐州人士的交往,對邂逅相逢的喜悅,對驟然分別的痛惜,得而復失的哀怨,溢于言表 。“攜手”兩句,寫他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最后離開此地時依依惜別的動人一幕 。“攜手佳人 ”,借與佳人乍逢又別的感觸言離愁。“和淚折殘紅”,寫作者面對落花,睹物傷懷,情思綿綿,輾轉不忍離去,同時也是寫離徐的時間,啟過拍“為問”三句。末三句由殘紅而想到殘春,因問東風尚余幾許,感嘆縱使春光仍在,而身離徐州,與誰同春!此三句通過寫離徐后的孤單,寫對徐州的依戀,且筆觸一波三折,婉轉抑郁。
詞的下片即景抒情,繼續抒發上片未了之情。過片“ 隋堤三月水溶溶 ”,是寫詞人離徐途中的真景,將浩蕩的悲思注入東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
“背歸鴻 ,去吳中”,亦寫途中之景,而意極沉痛。春光明媚 ,鴻雁北歸故居 ,而詞人自己卻與雁行相反,離開徐州熱土,南去吳中湖州。蘇軾顯然是把徐州當成了他的故鄉 ,而自嘆不如歸鴻。“彭城”即徐州城 。“清泗與淮通”暗寓作者不忍離徐,而現實偏偏無情,不得不背鴻而去,故于途中頻頻回顧,直至去程已遠 ,回顧之中 ,唯見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東南,向著淮水脈脈流去。看到泗水,觸景生情,自然會想到徐州(泗水流經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織著悵惘的情緒。徐州既相逢難再,因而詞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淚寄往徐州,怎奈楚江(指泗水)東流,相思難寄,怎不令詞人悵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淚,情真意厚,且想象豐富,造語精警;而楚江東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意,感情沉痛、悵惘,讀之令人腸斷。
此詞寫別恨,采用了化虛為實的藝術手法。作者由分別之地彭城,想到去途中沿泗入淮,向吳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別時之“和淚”,想到別后的“寄淚”。這樣 ,離愁別緒更顯深沉、哀婉。結句“流不到,楚江東 ”,別淚千點因春水溶溶而愈見浩蕩,猶如一聲綿長的浩嘆,久遠地回響在讀者的心頭。
此詞作于元豐二年(1079)三月蘇軾由徐調知湖州途中。詞中化用李商隱《無題》詩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句意,將積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發了作者對徐州風物人情無限留戀之情,并在離愁別緒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別恨是全詞主旨,上片寫別時情景,下片想象別后境況。
上片以感慨起調,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無窮無盡。“天涯流落”,深寓詞人的身世之感。蘇軾外任多年,類同飄萍,自視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僅兩年,又調往湖州,南北輾轉,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這一句同時也飽含著詞人對猝然調離徐州的感慨 。“既相逢,卻匆匆”兩句,轉寫自己與徐州人士的交往,對邂逅相逢的喜悅,對驟然分別的痛惜,得而復失的哀怨,溢于言表 。“攜手”兩句,寫他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最后離開此地時依依惜別的動人一幕 。“攜手佳人 ”,借與佳人乍逢又別的感觸言離愁。“和淚折殘紅”,寫作者面對落花,睹物傷懷,情思綿綿,輾轉不忍離去,同時也是寫離徐的時間,啟過拍“為問”三句。末三句由殘紅而想到殘春,因問東風尚余幾許,感嘆縱使春光仍在,而身離徐州,與誰同春!此三句通過寫離徐后的孤單,寫對徐州的依戀,且筆觸一波三折,婉轉抑郁。
詞的下片即景抒情,繼續抒發上片未了之情。過片“ 隋堤三月水溶溶 ”,是寫詞人離徐途中的真景,將浩蕩的悲思注入東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
“背歸鴻 ,去吳中”,亦寫途中之景,而意極沉痛。春光明媚 ,鴻雁北歸故居 ,而詞人自己卻與雁行相反,離開徐州熱土,南去吳中湖州。蘇軾顯然是把徐州當成了他的故鄉 ,而自嘆不如歸鴻。“彭城”即徐州城 。“清泗與淮通”暗寓作者不忍離徐,而現實偏偏無情,不得不背鴻而去,故于途中頻頻回顧,直至去程已遠 ,回顧之中 ,唯見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東南,向著淮水脈脈流去。看到泗水,觸景生情,自然會想到徐州(泗水流經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織著悵惘的情緒。徐州既相逢難再,因而詞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淚寄往徐州,怎奈楚江(指泗水)東流,相思難寄,怎不令詞人悵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淚,情真意厚,且想象豐富,造語精警;而楚江東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意,感情沉痛、悵惘,讀之令人腸斷。
此詞寫別恨,采用了化虛為實的藝術手法。作者由分別之地彭城,想到去途中沿泗入淮,向吳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別時之“和淚”,想到別后的“寄淚”。這樣 ,離愁別緒更顯深沉、哀婉。結句“流不到,楚江東 ”,別淚千點因春水溶溶而愈見浩蕩,猶如一聲綿長的浩嘆,久遠地回響在讀者的心頭。
“天涯流落思無窮”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āng chéng zǐ bié xú zhōu
江城子 別徐州
tiān yá liú luò sī wú qióng.
天涯流落思無窮。
jì xiāng féng, què cōng cōng.
既相逢,卻匆匆。
xié shǒu jiā rén, hé lèi zhé cán hóng.
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
wèi wèn dōng fēng yú rú xǔ? chūn zòng zài, yǔ shuí tóng?
為問東風余如許?春縱在,與誰同?
suí dī sān yuè shuǐ róng róng.
隋堤三月水溶溶。
bèi guī hóng, qù wú zhōng.
背歸鴻,去吳中。
huí shǒu péng chéng, qīng sì yǔ huái tōng.
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
yù jì xiāng sī qiān diǎn lèi, liú bú dào, chǔ jiāng dōng.
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天涯流落思無窮”平仄韻腳
拼音:tiān yá liú luò sī wú qióng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天涯流落思無窮”的相關詩句
“天涯流落思無窮”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天涯流落思無窮”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天涯流落思無窮”出自蘇軾的 《江城子 別徐州》,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