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昂枝上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低昂枝上雀”全詩
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
何如此兩幅,疏澹含精勻。
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
瘦竹如幽人,幽花如處女。
低昂枝上雀,搖蕩花間雨。
雙翎決將起,眾葉紛自舉。
可憐采花蜂,清蜜寄兩股。
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
懸知君能詩,寄聲求妙語。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是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
何如此兩幅,疏澹含精勻。
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
瘦竹如幽人,幽花如處女。
低昂枝上雀,搖蕩花間雨。
雙翎決將起,眾葉紛自舉。
可憐采花蜂,清蜜寄兩股。
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
懸知君能詩,寄聲求妙語。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蘇軾對畫和詩的關系以及對藝術的贊美。詩中提到,論畫應該追求形似,與兒童的畫作相近;寫詩的人必定會賦詩如此,這樣的詩畫風格是非常獨特的,既符合天然的造化,又具有清新之美。蘇軾贊美了邊鸞雀的寫生技法和趙昌花的傳神表現,贊嘆這兩幅畫作疏澹而又精細。他提到一點紅的描繪,表達了對無邊無際的春天的寄托。接著,他通過比喻將瘦竹與幽人、幽花與處女相聯系,描繪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他以采花蜂的形象來寄托對藝術家的贊美,認為他們能夠將清蜜寄托在畫作和詩詞之中。若有人才華出眾,能夠將春色描繪得入紙入墨,蘇軾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贊賞并求得他們的妙語。
賞析:
這首詩詞展示了蘇軾對詩畫的理解和對藝術的贊美。他認為優秀的畫作和詩詞應該追求形似,但又要超越形似,具備天工和清新的特質。通過對邊鸞雀和趙昌花的描繪,蘇軾贊美了畫家們的技巧與刻畫能力。他的描寫疏澹而又精細,使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同時,他以一點紅的形象表達了對春天無邊無際的向往。在最后幾句中,蘇軾通過對瘦竹和幽花的比喻,賦予了自然景物更深層次的意義。最后,他以采花蜂的形象來贊美藝術家,認為他們能夠將清蜜寄托在自己的作品中,將春色描繪得入紙入墨。整首詩詞既表達了蘇軾對藝術的理解和贊美,又展示了他對自然美的追求和對才華橫溢的人才的向往。
“低昂枝上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ū yān líng wáng zhǔ bù suǒ huà zhé zhī èr shǒu
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
lùn huà yǐ xíng sì, jiàn yǔ ér tóng lín.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fù shī bì cǐ shī, dìng fēi zhī shī rén.
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
shī huà běn yī lǜ, tiān gōng yǔ qīng xīn.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biān luán què xiě shēng, zhào chāng huā chuán shén.
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
hé rú cǐ liǎng fú, shū dàn hán jīng yún.
何如此兩幅,疏澹含精勻。
shuí yán yì diǎn hóng, jiě jì wú biān chūn.
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
shòu zhú rú yōu rén, yōu huā rú chǔ nǚ.
瘦竹如幽人,幽花如處女。
dī áng zhī shàng què, yáo dàng huā jiān yǔ.
低昂枝上雀,搖蕩花間雨。
shuāng líng jué jiāng qǐ, zhòng yè fēn zì jǔ.
雙翎決將起,眾葉紛自舉。
kě lián cǎi huā fēng, qīng mì jì liǎng gǔ.
可憐采花蜂,清蜜寄兩股。
ruò rén fù tiān qiǎo, chūn sè rù háo chǔ.
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
xuán zhī jūn néng shī, jì shēng qiú miào yǔ.
懸知君能詩,寄聲求妙語。
“低昂枝上雀”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藥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