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下胡為顏”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其下胡為顏”全詩
我居久閭閻,愿先化衣冠。
衣冠一有恥,其下胡為顏。
東鄰有一士,讀書寄賢關。
歸來奉親友,跬步行必端。
慨然顧流俗,嘆息未敢彈。
提提烏鳶中,見此孤翔鸞。
漸能衣裘褐,袒裼知惡寒。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和陶擬古九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陶擬古九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海康雜蠻蜑,禮俗久未完。
在海邊、康樂的地方,風俗禮儀久已不完善。
這句話揭示了當時社會風氣混亂,禮儀被忽視的現象。
我居久閭閻,愿先化衣冠。
我長期居住在村落里,希望率先改變衣冠之風。
蘇軾表達了他對社會風氣改變的愿望,希望能夠引領時代,改變衣冠之風,提倡新的風尚。
衣冠一有恥,其下胡為顏。
衣冠之風一旦有所恥辱,為何還要奉承迎合?
這兩句表達了蘇軾對于時人衣冠之風的不滿,認為即使衣冠之風受到恥辱,卻仍然有人追隨,這種態度令他感到困惑和無奈。
東鄰有一士,讀書寄賢關。
我東邊的鄰居有一位士人,他專心讀書,懷抱著對賢達的向往。
這兩句描述了蘇軾周圍的環境,他的鄰居是一個專心學習、追求賢達的人。
歸來奉親友,跬步行必端。
回到家中,我會恭敬地對待親友,每一步都嚴肅莊重。
蘇軾表達了他對待親友的態度,他認為應該以恭敬和莊重的姿態對待親友,顯示出自己的禮儀之風。
慨然顧流俗,嘆息未敢彈。
蘇軾悲嘆地回首看著這個時代的流俗風尚,嘆息聲未敢發出。
這兩句表達了蘇軾對當時社會風氣的失望和不滿,他心懷嘆息,但又不敢直言,深感無奈。
提提烏鳶中,見此孤翔鸞。
提起那只烏鳶,看到它獨自飛翔。
這兩句使用了烏鳶和孤翔鸞的隱喻,表達了蘇軾自己的處境,感嘆自己孤單無助的狀態。
漸能衣裘褐,袒裼知惡寒。
逐漸能夠穿上草衣褐衣,光胸著身體才能感受到嚴寒。
這兩句表達了蘇軾在逐漸改變自己的穿著風格,開始能夠接受樸素的衣裳,體驗到寒冷的感覺。
這首詩詞《和陶擬古九首》通過描繪當時社會風氣的混亂和衰敗,以及蘇軾對于禮儀風尚的思考和呼吁,表達了他對于社會風尚改變的希望和對于個人境遇的思考。蘇軾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悟,借用隱喻和比喻的手法,將個人的感悟和對社會現象的觀察融入其中,展示了他對于時代風尚的反思和對于真正的美德和人格修養的追求。這首詩詞既有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又蘊含了蘇軾對于個人品格和修養的關注,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
“其下胡為顏”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táo nǐ gǔ jiǔ shǒu
和陶擬古九首
hǎi kāng zá mán dàn, lǐ sú jiǔ wèi wán.
海康雜蠻蜑,禮俗久未完。
wǒ jū jiǔ lǘ yán, yuàn xiān huà yì guān.
我居久閭閻,愿先化衣冠。
yì guān yī yǒu chǐ, qí xià hú wéi yán.
衣冠一有恥,其下胡為顏。
dōng lín yǒu yī shì, dú shū jì xián guān.
東鄰有一士,讀書寄賢關。
guī lái fèng qīn yǒu, kuǐ bù xíng bì duān.
歸來奉親友,跬步行必端。
kǎi rán gù liú sú, tàn xī wèi gǎn dàn.
慨然顧流俗,嘆息未敢彈。
tí tí wū yuān zhōng, jiàn cǐ gū xiáng luán.
提提烏鳶中,見此孤翔鸞。
jiàn néng yī qiú hè, tǎn xī zhī wù hán.
漸能衣裘褐,袒裼知惡寒。
“其下胡為顏”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五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