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三山迤邐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日照三山迤邐開”全詩
桂觀飛樓凌霧起,仙幢寶蓋拂天來。
不聞宮漏催晨箭,但覺檐陰轉古槐。
供奉清班非老處,會稽何日乞方回。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再和二首》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再和二首》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再和二首
憶觀滄海過東萊,
日照三山迤邐開。
桂觀飛樓凌霧起,
仙幢寶蓋拂天來。
不聞宮漏催晨箭,
但覺檐陰轉古槐。
供奉清班非老處,
會稽何日乞方回。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蘇軾在游覽東萊時的回憶和情感。他回憶起曾經在東萊觀賞滄海的壯麗景色,太陽照耀下,三座山峰蜿蜒延伸。他描繪了桂觀飛樓凌云迅速升起,仙幢寶蓋拂過天空的場景。詩人提到他不再聽到宮廷鐘鼓催促晨鐘,但卻能感受到古槐樹下的陰涼逐漸轉移。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于離開東萊,返回故鄉會稽的期盼。
賞析:
這首詩詞以蘇軾獨特的筆觸描繪了東萊壯麗的自然景色和他在此的感受。詩人運用生動的形象描寫,讓讀者仿佛能夠親眼目睹滄海的浩渺、山峰的曲折和仙幢的飛舞。這種形象的描繪使整首詩詞充滿了豪放和奇幻的氛圍。
詩中的"不聞宮漏催晨箭,但覺檐陰轉古槐"一句,通過對時間感知的轉變,展示了詩人內心的思考和感慨。詩人不再聽到宮廷鐘鼓的聲音,而是能夠感受到檐下古槐樹的微涼,這種轉變折射出詩人對于歲月流轉和人事變遷的思考。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于故鄉的思念和渴望。會稽是蘇軾的家鄉,他在外地游歷時,對于回到故土的期盼和向往溢于言表。這種情感的表達增加了詩詞的親切感和感人之處。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和詩人內心感受的抒發,展示了蘇軾對于人生和歸鄉的思考和感慨,同時也展示了他對于自然景色的贊美和對于詩意的追求。
“日照三山迤邐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ài hé èr shǒu
再和二首
yì guān cāng hǎi guò dōng lái, rì zhào sān shān yǐ lǐ kāi.
憶觀滄海過東萊,日照三山迤邐開。
guì guān fēi lóu líng wù qǐ, xiān chuáng bǎo gài fú tiān lái.
桂觀飛樓凌霧起,仙幢寶蓋拂天來。
bù wén gōng lòu cuī chén jiàn, dàn jué yán yīn zhuǎn gǔ huái.
不聞宮漏催晨箭,但覺檐陰轉古槐。
gòng fèng qīng bān fēi lǎo chù, kuài jī hé rì qǐ fāng huí.
供奉清班非老處,會稽何日乞方回。
“日照三山迤邐開”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